中央环保督察绝不是为查几个案子
请“一把手”房间“聊天”驻地吃“早餐”盯住不作为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正式发布,由此标志着由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部署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在此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利剑出鞘,对“假装整改”“表面整改”以及“敷衍整改”等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进行全面督察。
目前,对河北等10省(区)所进行的为期一个月的“回头看”督察已经结束。一个月来,10省(区)立案处罚生态环境违法企业(单位)5709家,行政和刑事拘留464人。自“回头看”督察启动以来,本报开辟专栏并派出记者,作为中央媒体独家全程参加了对广东等4省(区)的全过程督察,对“回头看”督察进行连续报道。其间,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深度报道。今天本报刊出的这篇收官之作对生态环境违法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敬请读者关注。
同时派出多路人马对120个地(市、州、盟)开展下沉督察,行程超百万公里;问责4305名官员;同步曝光59个假整改的典型。至7月7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河北等10省(区)收官。
从广西到广东到宁夏再到内蒙古,《法制日报》记者跟随“回头看”督察组一起走过4省(区)的20多个地市(盟)。其间,记者看到,多地党政“一把手”被督察组负责人叫到房间“聊天”,还有城市“一把手”被督察组请到驻地吃“早餐”。
担任进驻广西等4省(区)的中央环保督察组负责人告诉记者:“‘回头看’督察绝不是为了查几个案子,而是要通过查案子,推动解决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以及监管部门不作为、乱作为,不担当、不敢碰硬问题。”在督察组看来,一些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与地方党政相关人员政治站位不高,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直接相关。督察组这位负责人指出,督政始终都是中央环保督察的第一要务。
检查之细出乎地方意料
督察组所到之处,检查之仔细,完全出乎地方意料。
2016年第一轮督察时,督察组将宁夏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侵占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作为需要整改问题留给宁夏。2018年6月19日,中央第二环保督察组到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
下午3点多,督察组进入园区,选择的第一家企业是宝利达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利达)。不进办公室,没有客套话,督察组直奔生产场地。从生产场地到危险废物储存库再到任何一个可疑点,督察组都要仔细查看;除了看现场,督察组还对企业的危险废物转运单进行账目核查。
当督察组到危险废物储存库核查危废转运情况时,厂方负责人说:“具体管事的人不在,他们说不清楚。”“赶紧把管事的叫来,谁说得清楚叫谁来。”督察组带队负责人说。边查边等,直到宝利达负责危险废物处置的负责人王天齐到来。他告诉督察组,宝利达的危险废物交由杰瑞邦达环保科技公司处理(以下简称杰瑞邦达)。
从进入厂区到查清宝利达的危险废物转运情况,督察组整整查了近一个小时。
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查法,19日下午,督察组在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先后到了宝利达、杰瑞邦达、宁夏达源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基盛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
在6家企业查了5个多小时,计步器上显示的步数是16000多步。督察组最终查实,宁夏灵武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示范区侵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问题依然如故。最终,银川市委作出决定,灵武市分管副市长被撤职。
2014年,位于中宁县腾格里沙漠的两家企业曾因“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责令整改。2018年6月21日,督察组到这两家企业“回头看”。督察组先后爬上其中一家企业的多个污水处理池,并现场检查了企业的固体废物填埋场等地,现场看,当场问。“真没想到,督察组看得这么细。”在检查现场,宁夏自治区环保厅厅长刘军对记者说,督察组检查之细出乎她的意料。
事实上,这只是督察组现场检查广东、广西、宁夏、内蒙古等4省(区)的一个画面。
6月24日,从早晨开始,呼伦贝尔市的满洲里开始下起大雨。在当地人员看来,这么大的雨,督察组的检查可能就没那么仔细了。恰恰相反,督察组的行程丝毫没受影响,从达赉苏木到呼伦湖,从垃圾焚烧处理是否没有问题到呼伦湖保护区内的宾馆饭店清理情况,督察组对任何一个疑点都不放过。
下大雨不受影响,过了饭点更不在话下。6月16日,督察组从汕头到了揭阳的普宁市。傍晚7点,督察人员发现一家简易垃圾焚烧企业的烟囱正在冒着黑烟。督察组赶到这家小企业时,发现前两天还露在外面的废机油被人为填埋了。督察组负责人拿起铁锨一锹一锹地挖下去,直到将企业恶意掩埋危险固体废物的事实查实才离开,而这时已过晚上8点。
在巴彦淖尔市的乌拉特前旗,为了彻底查清乌梁素海水质两年不见改善的原因,督察组上午看现场,直到下午2点,赶回驻地接着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结合整治方案一条一条地掰扯。直到火车开车前半小时,督察组才匆匆赶往火车站离开乌拉特前旗。
在乌兰察布市的凉城县,就岱海的污染防治,督察组与内蒙古自治区及乌兰察布市有关人员一起研究至第二天凌晨……
既看“面子”也看“里子”
督察组查得这么细,地方上提心吊胆,督察组有的队员也累病了。就个中原因,国家环保督察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15年12月到2017年6月,中央环保督察完成了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督察。到中央环保督察进驻河北等10省(区)进行“回头看”时,一些省(区)已经整改了近两年时间。
他说,经过两年整改,一些企业再明目张胆地造假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整改得是不是彻底,是不是在做表面文章,就必须细查”。在他看来,走马观花式的检查肯定发现不了问题。“污染往往藏在角落里,不仔细查可能就看不出来,特别是一些数据,越漂亮可能越有假。”这位负责人说。
督察组在调查内蒙古乌梁素海的污染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巴彦淖尔市一位副市长向督察组汇报说,2017年,巴彦淖尔市化肥使用量出现负增长。但是,督察组进一步深究的结果是:化肥使用量负增长并无确凿的证据,而且几个部门提供的数据都对不上。同样的例子,还包括汕头市污水管网的建设情况;广西北海市铁山港违规倾倒问题;呼伦湖、岱海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混乱等等。
“企业整改往往在‘面’上下功夫,不翻开‘里子’看看就发现不了问题。”督察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回头看”公开的59个典型案例每个都是费了一番功夫才查出来的。
他同时透露说,“回头看”督察与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一样,都是奔着问题去的。不同的是,“回头看”扭住不放的是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假装整改”“表面整改”以及“敷衍整改”等形式主义问题。
记者参加的对广东等4省(区)的下沉督察,涉及20多个地级市(盟),行程数十万公里。“在4省(区)走了一圈后,发现生态环境形势确实是在变好,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突出。”督察组负责人告诉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但问题仍然很多,必须要有压力感,抓紧把中央明确的攻坚任务做起来,做出效果。”他说,这也是“回头看”督察之所以查深查细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