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多处原文中的“外婆”被改为“姥姥”。受访者供图

上海教育出版社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受访者供图

网友曝上海市教委曾回复“外婆”属方言。经证实与语文教材无关。网页截图

引发“方言”争议,出版社称为认读“姥”字做更改;专家认为地方课本改动需照顾当地语言习惯

近日,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中,出版社将《打碗碗花》一文中的“外婆”改为“姥姥”,引发“方言”争议。课本出版方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就此发布声明称,更改系为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今后将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

昨日,《打碗碗花》原著作者李天芳表示,无论“外婆”还是“姥姥”,南方北方都会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同时李天芳指出,出版社并未就修改联系过她。

此外有专家表示,地方课本用语的改动,需要结合每篇文章乡土文化语境、描写对象的情景来考虑,同时也要照顾地方语言习惯。

“外婆”改“姥姥” 家长不解

6月20日,一位家长爆料称,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试用本)中第24课,将《打碗碗花》原著中的“外婆”一词改为“姥姥”,第5课《马鸣加的新书包》一文中也有同样的更改。

这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在上海市静安区一所小学上二年级。21日,小孩在家里念课文时念到“姥姥”一词不能理解。“她问我什么是姥姥,我就说姥姥是外婆的意思,她又问为什么不写外婆,我当时无言以对。”

该家长称,课本是3月份刚开学发的,已经用了快一个学期,孩子提问后她检索发现,《打碗碗花》的原文中就是写外婆,没有“姥姥”的表述。

随后有网友发布了上海市教委作出的一则回应的截图,称“姥姥”是普通话词汇,指“外祖母”,一般是在口语中使用较多。“外婆”、“外公”属于方言。这则回应立即引发热议。

“我觉得不合理,这教材本来就是沪教版,不是提倡保护方言吗?我们这就是叫外婆,何必去改呢?”爆料的家长对出版社此举表示不解。

更改系识字教学需要

6月21日晚9时30分许,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发布声明称,在沪教版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既有“外婆”的称谓,也有“姥姥”的称谓,“外婆”的称谓出现了8处,“姥姥”出现了4处。沪教版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把“外婆”改成“姥姥”是为了落实该学段识字教学任务的需要。“外”“婆”“姥”三个字都是小学二年级识字教学的基本任务,“外”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4课中,“婆”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18课中,“姥”字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4课中,即在认读“姥”字前,学生已经认读了“外”“婆”两字。

声明称,关于称谓,尽管“外婆”“姥姥”没有绝对的地域区分,但通过此事出版社认识到,语文教材编写除了要考虑学生识字规律和增强学生对文化多样性了解外,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在今后的教材编写和修订过程中将予以高度关注,并防止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出版社将协助教研部门共同做好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过程的指导,以准确把握并充分考虑上海地域文化和用语习惯。

此外,网友此前发布“姥姥”一词使用的答复,与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无关,是2017年对读者来信反映该社《寒假生活》中一道英文翻译题翻译方式的回复。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