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央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共同参与。活动旨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采访报道基层工匠典型,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全网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央广网景德镇6月15日消息(记者 孙冰洁)拉坯机开始快速运转,只见占绍林低着头,慢慢将双手放在旋转的泥巴上,神情专注又笃定,随着泥巴在手指的作用下逐渐变成碗的形状,他将左手轻轻扶住瓷坯,在右手拇指与中指的共同作用下,碗身渐渐变薄,出现流畅优美的弧度,他迅速将坯泥截断,整个过程仅用了5分钟。

拉坯,陶瓷成型工艺中的一种。拉坯的好坏,往往决定一件陶瓷产品的最终质量。在优秀工匠辈出的景德镇,刚过四十的占绍林年岁不大,却已成为业内公认的“拉坯大师”,入行二十多年,他说自己不仅要做一名好匠人,更要做一名有匠心的艺术家。

半根锯尺走天下

景德镇城东近郊一代,聚集着许多制瓷工坊,穿过一众日式风格的店面走到尽头,远远能看到一个写有“占绍林拉坯体验基地”的招牌,从巷口拐进去,就是”拉坯大师“占绍林的工作室,一座五层小楼。

工作室有两千多平,在景德镇工坊中属于中等规模,每层功能分明,一层用于学生学习拉坯;二三层用于修坯及陈列,四层展示的是占绍林及学生的作品,五层则用于亲子体验。

大多数时间,楼下的学生们都在拉坯机前认真地练习拉坯,整个工作室安静的只听到门前的水流声。通常上完课后,占绍林会到四楼的作品陈列室,一边喝茶,一边打磨作品。

陈列室里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的是他的成名作,曾在2015年获得“古窑杯”全国陶瓷成型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的《酒足饭饱》。该作品将瓶、碗、杯3种器型层叠倒扣一气拉成,凭借优美的弧度、利落的线条形成的完美比例和造型,瞬间征服了评委。

这场比赛让时年37岁的占绍林一战成名,成为陶瓷界最年轻的拉坯大师,此后占绍林接连参加多场比赛,斩获多项大奖。

而在众多展品中,有一件物品却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半根生锈的锯条,占绍林把它放在代表作《酒足饭饱》旁,每当有人问起原因,他的答案都是:我的成功离不开这半根锯条,我是靠着它闯天下的。”

这半根锯条,就是占绍林打磨瓷坯的唯一工具。

拉坯、干燥、上釉、烧制是陶瓷制作的基本步骤。其中拉坯是陶瓷制品成型的第一步,决定着整件作品的成败,也是手工制瓷中最关键、最难的一道工序。

由于陶泥材质较软,定型很难,稍有不慎就会坍塌,拉坯完成后,要进行进一步修行,一般工匠习惯用竹篾,独占绍林用锯条。“锯条软硬适中,又有弧度,结合力与美,拉坯的时候,力道的控制十分重要,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占绍林手拿锯条修坯,手上功夫精到微毫,从器物造型、坯体厚薄、流线弧度都拿捏得非常精准,且速度极快,毫不拖泥带水。凭借好手艺,占绍林年纪虽不大,却广受业界认可。

博采众长敢于突破

占绍林老家位于距景德镇三十多公里的占家村,如果不是误打误撞进入陶瓷行业,他时常觉得自己今日可能还在四处打工,为生活奔波。谈起与陶艺结缘,他说纯属机缘巧合。

因为家庭变故,当年刚上初一的占绍林不得不辍学,赚钱养家。在16岁来到景德镇拜师学艺前,他收过废铁、抓过蛇、当过泥瓦匠,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直到因为姑姑的帮助,进入景德镇拉坯行当拜师学艺。

因为人机灵又勤奋,只用了一年半,占绍林便学成出师。开始在各个陶瓷工坊做工,未成名的拉坯师傅赚钱不易,2003年左右,占绍林曾一度想要放弃拉坯,随朋友经商,几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从此占绍林收了心,决心一心一意在陶瓷界作出一番事业。

如今他被业内尊称为“拉坯大师”,不仅因为20多年的纯熟技艺,更在于他突破了景德镇传统拉坯技艺,把陶瓷造型由传统三节拉法改成一次性拉成。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