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捷径”到“泥泞之路”
鲜为人知的是,如今青蒿素科研事业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唐克轩,早年却是“半路出家”,从水稻研究领域转行而来。
1981年,18岁的唐克轩懵懵懂懂地选择了当年的热门专业——遗传学,就读于四川大学。“多数同学都选择从事人类遗传学领域,但我因从小喜欢植物,所以选择专攻植物领域的遗传学研究。”
毕业之后,唐克轩的工作一直都顺风顺水的。更何况,农作物一直是国家重点研究方向,但中草药却不是。因此,对已经研究了十七年农作物的唐克轩而言,“转行”至中草药研究,如同放弃了“捷径”而选择一条“泥泞之路”。
契机发生在2002年,当时中国现代遗传科学奠基人之一的谈家桢教授对年轻的唐克轩很是欣赏,谈家桢对唐克轩说道:“中国不缺从事水稻研究的学者,可中草药研究的学者却寥寥无几。中草药品种那么多,犹如宝库,是非常有前景的一项研究领域。”唐克轩有些犹豫,毕竟彼时中草药的基础研究非常薄弱、信息不全、经费少、难度极大。谈家桢又说:“就是难,才需要有人做,科学家的职责就是攻克难点、造福人类。”这句话对年轻的唐克轩触动颇深。
一年后,唐克轩正式从水稻研究转向了中草药研究,并选择了青蒿素为主要研究对象。“一开始工作确实艰辛,几乎是从零开始,我只得一边研究一边摸索。”唐克轩笑眯眯的,用漫不经心的口吻向记者回忆道,为了有更多时间精力投身于科研工作,2012年,唐克轩主动辞去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一职,专心带领着团队在青蒿素领域大展宏图。
如今,在团队中,唐克轩是负责人,把握团队研究方向、协调各方工作;他也是老师,承担着教学及指导工作。“随和”是学生对唐克轩的评价,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他也一直好脾气地配合着拍摄需求、耐心地讲解着专业知识。采访的最后,唐克轩说:“屠呦呦先生将青蒿素带入大众视野,一生致力于挖掘青蒿素的药用价值,推动了中草药的科研发展。”而对于唐克轩来说,推动中草药的科研进展也是他一直以来的目标。
对话
未来对中草药的争议会有所改善
广州日报:但是,外界对中草药的争议一直不曾停止?
唐克轩:这个现象很正常。因为中草药研究非常复杂,成分繁多,基础研究又不够扎实。过去,我们对中草药研究偏向粗放型研究方式,对具体药物中什么成分起了什么作用了解得不够透彻,但未来这个现象通过扎实基础研究、用大量数据解读中草药的具体成分等方式,一定会有所改善。
广州日报:团队未来的工作方向是什么?
唐克轩:第一,我们还在继续培养更高产青蒿素的青蒿品种。第二,基于已经发现青蒿素对降血脂有治疗作用,我们将研发相关新药。第三,我们还将继续挖掘青蒿素的其他医疗功效,并作为合成物,生成其他产品。
文、图/广报全媒体记者李晓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