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核心城区一景。资料图片

经过前期一年多紧锣密鼓的准备筹划,天津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一期)日前正式全面开工建设,这是天津市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一基地三区”建设实施的重点项目工程。

不久前,《滨海新区协同发展深化行动实施方案》正式印发,根据该方案,到2020年,天津滨海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将取得突破,服务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区域内部协同成效明显,努力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为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三年来,天津滨海新区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找准角色,融入其中,服务其中。重点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功能对接合作进一步深化。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2900余个项目云集新区

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滨海新区不断推进重点平台建设,打造优良生态环境,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四年来,累计引进疏解项目2900余个,协议投资额逾3500亿元。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滨海新区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大院大所纷纷落户,北师大附中、协和医院、中核集团质子治疗示范中心等一批北京优质教育卫生资源落地新区。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承接平台,完善协同创新政策,导入中关村创新基因、创新团队、创新平台,正着力打造京津合作的样板和示范。2017年,新增注册企业338家,百度创新中心、京东云创空间等项目签约落地。“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是加快区域转型升级、推动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于深化京津两市创新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助理段海波表示。

此外,滨海新区还把未来科技城、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航空物流区、南港工业区作为重要承接载体,在协同创新、研发转化、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方面加强合作,形成了分工合理、合作有序、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

环保联防联控

助力京津冀共享蓝天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保联防联控也得到了优先安排。多年来,新区抓住大气污染的“牛鼻子”,围绕“控煤、控尘、控污、控车、控新建项目”五项重点任务,全力打好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联控攻坚战,助力京津冀共享蓝天。在控煤方面,新区推动完成燃煤锅炉改燃并网,2017年基本完成农村煤改燃改电3.5万户,取消集港煤炭公路运输;在控尘方面,新区紧抓施工扬尘控制、道路扬尘控制、工业企业堆场扬尘和裸露地面治理;在控污方面,新区大力推动工业污染源治理,开展工业企业除尘、脱硫、脱硝治理,关停“散乱污”企业;在控车方面,新区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连续两年分别开展黄标车淘汰工作和老旧车淘汰工作;在控新建项目方面,新区提高门槛,把好“入口关”。2017年PM2.5浓度同比下降34.4%。

京津冀三地共同打造植绿工程。多年来,新区大力推进绿化建设,其中集生态片林、水系湿地等于一体,体现“自然、生态、野趣”的郊野公园体系和生态储备林项目,已成为新区绿化的亮点之一。这些郊野公园如碧绿明珠一般镶嵌在滨海新区的大地上,筑起了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新区南北两翼的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蓟运河营城段芦苇湿地、北塘水库等湿地,已成为候鸟天堂。多年来,天津市和滨海新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制定实施《天津市湿地保护条例》及《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与野生动物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并以北大港湿地保护区作为起步区,划定了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建设活动、不允许任何车辆随意进入的生态红线。天津滨海新区为京津冀地区守护了绿水青山。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