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村民犹疑,刘开昌心里着急,便自掏腰包买来香稻种子、有机肥料,免费向社员发放,建起了100亩有机水稻示范基地。不出一年,收获的水稻以每斤10元的价格被抢购一空。
不到10年,草坝村有机香稻、有机油菜、有机黄金梨等产业,搞得红红火火;“朱鹮湖”牌有机产品,还卖到了国外。如今,482户村民全部入股合作社,2017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
春日的傍晚,走进草坝村朱鹮湖梨果采摘园,见满目葱茏,黄金梨树上嫩绿的春芽披着金色霞光。村民王建红穿梭在果园里,正忙着摆弄黏虫板,“现在不打农药,不用杀虫剂。环境好了,果子质量更高。”说话间,一群归巢的朱鹮迎着夕阳,从村庄上空掠过。
在洋县,除草都是靠人工,除虫严格要求使用纯自然的生物制剂或物理方法。在草坝村,除虫就主要依靠黏虫板、除虫灯等物理方法。
水碧天蓝,梨香鹮舞,地处浅山丘陵地带的草坝村,如今是“村前米粮川,村后花果山,村内大花园”。说起10年转型路,刘开昌很自豪:“好山好水好心情,生态也能富百姓。”
一种思路:生态蕴生机
草坝村的坚守与转变,正是洋县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
为保护朱鹮,这个秦巴山区贫困县限制工业,发展可谓是难上加难。而今,洋县三十余载默默付出中积累起的“绿色存量”,正释放出强大的“经济增量”。
“我们不吃亏,生态好就是大资源。”在洋县县委书记胡瑞安看来,“朱鹮保护,已培育出有机产业的肥水沃土。”
从2011年起,洋县全面吹响发展有机产业的号角。财政并不宽裕的洋县,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龙头企业,打造有机品牌。
“让耕者获利,让食者安心。今天的洋县,要守护生态,也要贡献绿色有机食品。”洋县有机产业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天刚说,破题之举,便是上演“黑色传奇”。数千年来,洋县黑米种植远近闻名,如今,以有机黑米为原料的黑米酒、黑米醋、黑谷巧克力,已走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洋县,有机产品不愁卖。”走进陕西朱鹮黑米酒业公司,酿酒师王师傅打趣道,“大家都说,洋县的食品吃着放心,因为有挑剔的朱鹮帮忙‘把关’呢。”
放心不放心,不光是朱鹮说了算。“通过追溯体系,消费者能查出这杯黑米酒的原料来自哪块田野、出自哪位农民之手。”公司负责人隋兆华手握酒杯,颇为自豪,“还能查出是晌午还是傍晚进入生产线,又在何时运出工厂。”
目前,洋县有机产品认证达14大类76种,认证面积13.2万亩,认证产量3.36万吨,总产值9.66亿元;截至2017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9695元,较2011年翻了一番。更可喜的是,县域产业链已初步完善。
“三十余载珍禽守护,‘朱鹮’和‘有机’,已成为洋县最耀眼的两张名片。”李天刚感慨,“生态‘后发优势’,终换‘产业先机’。对于百姓的默默守护,这些‘空中精灵’在37年后,给予了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