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穿黑暗和雨雾的“火眼金睛” 背后是整个团队的心血

当记者问及最忙的时候,韦博士笑了起来,“这个就多了,在攻关的阶段经常从早上六点钟一直工作到第二天的凌晨一两点。”

“有一次因为数据处理方面的问题,得出来的结果总感觉不是很理想,我们的技术团队整晚都在对着数据讨论。有很多时候因为讨论得太过投入,都没有发现天已经亮了。”

  韦立登博士和同事讨论技术问题(受访者供图)

据韦博士介绍,整个雷达的研制过程需要经历设计、生产、联调和试飞四个阶段。越到最后的试飞阶段,就不能放松。

“试飞就是一次次地试错,不断地在平原、山地、岛屿等各种地形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今已试飞了上百个小时了”

今年1月,团队在成都首次进行商业飞行测绘任务。晴雨不定的天气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每天连续8到9个小时的飞行对团队中的每个人而言也是一种考验。飞机上的操作员有的已经出现晕机状况,地面的工作人员也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监测状态。最后,经过了近一周的高密度飞行拍摄,终于顺利完成飞行拍摄任务。

“来不及高兴,要赶快导数据分析”,韦立登博士告诉未来网记者,飞行成功后团队中的每一个战士都不能“卸枪”,马上要冲到下一个战场去分析数据,解决分析出的问题。“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最后,地面各种目标成像精细、轮廓清晰、信息量丰富,国内首个毫米波雷达测绘商业合同终于顺利完成,为多有空白的西南地区测绘打开了“解析地理信息的”新方式。

  韦立登博士身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工作服 未来网 豆阁 摄

绘地图 测灾情 航天科技服务国计民生

老百姓出门查地图能否再精确一点?高铁路线规划选址怎样才更科学?无人驾驶怎样才能更安全?雨雾天气下怎样勘测地震受灾区的灾情?有了合成孔径雷达后,这些难题都有了解决的可能。

“这项雷达测绘技术的分辨率和精度均属于“国家队”水平,它可以精确地测绘地形,描绘出更加精细的地图,如果未来能应用到高铁、高速公路上,可为选线和建设提供更加精确的测绘信息,为我国航天事业服务民生提供更多可能。不仅如此,它对抗灾救灾的工作也大有作用。”

韦立登博士告诉记者,以地震灾害为例,若地震发生在晚上或者云雾浓厚的西南地区,以往的光学相机无法准确地测绘到地震的受灾面积,房屋的倒塌情况和交通的瘫痪程度。若遇到阴雨天气,灾情就更加难以获取。但是合成孔径雷达不同,它特有的工作方式可以超越黑暗和恶劣天气的阻碍,迅速为防灾减害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加速抗灾救灾的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此外,随着无人驾驶行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这项技术也可以为无人驾驶提供精确的地理信息,提供精准的地图数据,未来将极大地方便百姓的出行和支撑相关企业的发展。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