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城在青藏铁路上

大洋网讯 今年7月1日,青藏铁路将迎来开通运营12周年。12年间,青藏铁路累计运送旅客超过1.2亿人次。这条穿行在世界屋脊上的“天路”打破了制约青藏高原发展的“瓶颈”,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12年过去了,青藏铁路的总设计师李金城一直想再踏上自己魂牵梦萦的青藏高原,看看自己设计的这条“天路”。但因为在修建青藏铁路的6年中他的身体严重受损,医生建议他不要冒险。然而去年底,55岁的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重新踏上了青藏高原。李金城近日向记者讲述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惊险经历。他说,能建成青藏铁路,此生已无憾。

自从1980年从兰州考入上海铁道学院起,李金城就开始与铁路结缘,从那以后,风餐露宿的野外勘探生活,他一干就是30多年。“我们一个10平方米的帐篷,晚上基本上要住12个人。你出去上个厕所,回来就没你的位置了。那就只能枯坐一晚上了。”李金城平时话不多,但提起青藏铁路,他却有说不完的话。

当时已经做好牺牲准备

李金城回忆说,修建青藏铁路时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只能靠自己摸索。青藏铁路如何翻越最高海拔点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是青藏铁路线路选择的重要环节。2000年8月,当时还担任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分院副院长的李金城接到任务,进行青藏铁路前期勘测,确定青藏铁路的走向。“当时挑人只有一个原则,年轻,身体好,在高原地区气能喘得匀。”他笑着说。当时他带着一支500多人的野外勘测大军,挺进格尔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们风餐露宿,夜以继日,枕冰卧雪。

李金城至今仍记得出发的日子是8月13日。他挑选了20多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每人扛着25kg重的仪器和装备,外加几十个大饼作为干粮,从唐古拉山兵站出发,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步向无人区深处挪动。

“高原地区上午可能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下冰雹,再加上八级大风,我们一边走一边牙齿直打冷战。”快进山时,下起了大雨,大雨很快变成鹅毛大雪和冰雹,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他们冒着风雪在坑坑洼洼的草地里和泥泞的沼泽中摸着黑往前测量。连续十多天大家只能啃像石头一样硬的大饼,营养不良加上工作强度过大,很多队员患上了高原病。这时,有队员想打退堂鼓,但李金城坚决不同意。“我当时就想,不管用多少天,一定要一气呵成干完。”

勘测途中有50公里没有路,里面全是冻土沼泽,车子一进去就打滑,只能靠徒步探险。当时,李金城是整个勘测队中年龄最大的。9月9日,在准备过河时,患有低钾血症的李金城再也支持不住,两眼一黑倒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队员们赶紧掐他的人中,过了几分钟,他才醒过来。

李金城意识到,自己可能走不出去了,便把战友叫到身边平静地说:“我没事,你们把仪器和枪支留下,赶紧走出去,明天再来接我。”但谁都知道,如果丢下李金城,他要么被活活冻死,要么被狼吃掉。李金城心里也明白这一点,但他当时的第一想法是要把仪器设备保护好。“那时还很穷,我们背着的仪器都还是比较珍贵的。”

李金城说,当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然而,“队员们坚决不同意把我留下,他们说,就算是死也要死在一起。”后来,大家抬着逐渐失去知觉的李金城,一路跌跌撞撞地走出了无人区。身体稍有康复的李金城休息了两天,便重新带着小伙子们到户外勘测。他用性命换来的珍贵数据,终于换来了确定线路走向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勘测比对,青藏铁路放弃了海拔5231米的公路崖口,而改从海拔5072米的无人区崖口翻越唐古拉山,这样一来,节约里程5.7公里,节省投资8亿元。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