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3

2018年2月12日上午 晴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

重逢 映秀花开了

2月12日,再过整整3个月,就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的纪念日。

十年前,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猝不及防地袭击四川。震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就冒着余震赶到震中映秀,考察抗震救灾情况。

这是2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场镇考察。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他的殷殷嘱托、切切叮咛,给灾区干部群众带来巨大鼓舞。

十年过去了,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已经焕然一新。浴火重生的震中映秀,期待着与总书记——灾区群众的亲人,重逢。

十年巨变的背后

“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镜头回放

●总书记一下车,没有立即就走,而是站在原地缓慢地环视小镇,仿佛在对比记忆中十年前的样子。从这个细节能深切感受到他对灾区群众的惦念、对灾区变化的关切。

●听说当地通过发展“汶川三宝”,农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总书记开心地说,老百姓的收入起来了,党中央也就放心了。

2月12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映秀人与总书记重逢的日子。

天清气朗,富有浓郁藏羌风情的特色小镇上,街头巷尾、餐馆民房插满国旗,在湛蓝的天空下格外鲜红。

映秀人有许多话想向总书记报告——您到过的映秀镇道路抢通现场,如今已建成都汶高速,并穿越崇山峻岭,继续向马尔康延伸。

您无比挂怀受灾群众安置,如今,镇上藏羌风格的漂亮住房林立,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

当地群众回忆,当天上午,听到有人欢呼:总书记来了!大家看到,一出中滩堡隧道,总书记径直前往位于镇上的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

花篮上方,垂下两条红色缎带,“献给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中央军委主席 习近平”两行金字,十分醒目。

纪念雕塑西侧,是一面“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记事浮雕墙”。墙上铭文记述:中国人民以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团结一致的强大力量、可歌可泣的伟大壮举,夺取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新的壮丽诗篇!

大家都记住了总书记的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家深有感触地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离开漩口中学遗址,总书记乘车沿东莞大道前往映秀场镇。

位于映秀场镇的中滩堡村刚刚成功创建州级“四好村”。招展的五星红旗、悬挂的大红灯笼、飘香的腊肉香肠,让村里充满了年味儿。

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映秀镇党委书记蔡代敏,分别代表藏族、羌族同胞向总书记献上哈达和羌红,并用藏语、羌语道出祝福“扎西德勒”“纳吉纳鲁”。

       这是2月12日上午,习近平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看望慰问群众。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令他们感动的是,总书记接过哈达和羌红,特意询问“纳吉纳鲁”是什么语言、是不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这充分体现了对少数民族的尊重。”

张通荣还观察到,总书记一下车,并没有立即就走,而是站在原地缓慢地环视小镇,仿佛在对比记忆中十年前的样子。“看得非常仔细,从这个细节能深切感受到他对灾区群众的惦念、对灾区变化的关切。”

灾区的变化有多大?在中滩堡村文化广场,省领导用四块展板讲述了汶川地震灾区涅槃重生的故事:从城乡面貌到基础设施,从生态环境到民生事业、产业发展。

张通荣发现,有三幅照片总书记特别关注:唐家山堰塞湖的地灾治理和生态修复、东方汽轮机厂的新生、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的重建。每听到一个灾后重建的好消息,总书记脸上的笑容就更深了几分。

展板前,总书记问得仔细;问答间,干部们心里热乎。透过灾后恢复重建的历史性成就,总书记谈到,这“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让经历了十年不平凡历程的灾区干部群众,发自肺腑地赞同。

总书记还叮嘱灾区继续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人民领袖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当地干部感慨。

总书记的叮嘱,张通荣铭记在心,而总书记的一句朴实的话,更是令他感动落泪。

当听说汶川通过大力发展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三宝”,实现了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时,总书记开心地说,老百姓的收入起来了,党中央也就放心了。

“这句朴实的话我一定会记一辈子……”回想起当时的场景,张通荣再度红了眼眶。

<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