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制:贫困村里有“商会”

寒冬农闲时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光明村“炕头经济”却正火热。

村民马金梅正在炕上纳鞋垫、缝香包、绣杯垫。“乡上的能人议事协会组织我们妇女在闲月里做针线活,联系公司统一销售,年底还能分红呢。”她说。

能人议事协会是金滩乡从下辖的9个村择优推选出59家公司、合作社、家庭牧场等“能人”组成的具有商会性质的协会,作为基层组织机构的有益补充,搭建产业发展的平台,让社会组织在党建脱贫工作中发挥效用。

“这些‘能人’都要认领‘穷亲戚’,协会与249户贫困户签订‘认领协议书’,通过用工、有偿分红等形式带动脱贫。”金滩乡武装部长李永光说:“不能坐在炕头上等分红。协议规定除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外,其他贫困户要通过积极务工、主动创业、自主经营、参加技能培训等方式记务工时间,不能少于三个月,这样年底才能获得分红。”

为撬动资金和项目,金滩乡党委政府将1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作为“活钱”注入能人议事协会,并与信用社达成协议,按照1:5撬动扶贫贷款500万元,再将该笔贷款投入到能人议事协会4家优秀专业合作社和私营企业中,并签订本年度分红80万元的协议。

“通过这个协会,不仅能促成各村同类产业、关联产业之间联合发展,还把发展的思路传递给了更多群众。”李永光说。

据统计,金滩乡能人议事协会共带动1700多人次长期务工,其中贫困户占10%。2017年的村级换届选举中,4名“想干事、干成事”的能人议事协会成员被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新手段:“八有”工程让乡镇留住人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部,地跨六盘山和四省藏区两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加之海拔高、气温低、氧气稀薄,大部分乡镇服务对象高度分散、服务半径大,乡镇留人难一直考验着各级组织。

2016年起,青海省投资9亿多元在全省365个乡镇全覆盖实施有食堂、有宿舍、有通讯网络、有卫生厕所等“八有”工程,乡镇运转经费提高到60万元以上,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标准平均达到3.6万元,充分强化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八有’工程实施前,我们这九成以上的乡镇干部2至3人住一间房,宿办一体,基本生活设施匮乏。”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麦秀镇工作了6年的镇党委副书记格日说:“如今没有了后顾之忧,集中办公和驻乡进村成为了常态,群众办事‘等、靠、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一项项固本强基的务实之举,大大增强了青海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边麻沟”“田家寨”“牙合村”等脱贫“品牌”越来越多。

据统计,2015年以来青海省共投入178.4亿元推动产业扶贫项目落地,2017年底前实现929个贫困村27.7万贫困人口脱贫。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