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中国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每次回村都有新变化 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 4 )

发布时间:2018-01-22 16:01:22  |  来源:未来网  |  作者:程婷  |  责任编辑:苏向东
分享:

小康不小康,像严金昌、方克枝、杨金海这样的老乡们说了算。可喜的是,在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很多的严金昌、方克枝、杨金海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越活越有盼头。

未来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 程婷)晴天里的凤阳县小岗村,道路宽敞、街道干净、一排排白墙黑瓦的两层小楼外,三三两两的老人聊着天,笑容在阳光下绽放。

雨天里的黄山市谭家桥镇西潭中心村,村后青山云雾缭绕,村前河流清可见底,三五村民临水浣衣,古色古香的徽派民居坐落其间,宛在画中。远方的客人来了,淳朴善良的西潭村民,端出自家做的毛豆腐,笑着招呼着“多着呢,都尝尝!”

傍晚的金寨县白塔镇刘冲村,夕阳洒在荒山上建起来的4300亩的光伏农业生态园中的光伏电站发电板上,折射出一片片光亮,片片都是百姓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山下,村民搬离了雨天走路一身泥的旧居,住进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敞亮的新房。

夜晚的芜湖市六郎镇北陶村官巷,四面环水的村庄里,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跳跃着火苗烧出阵阵饭菜香,村庄周围的水面上,“春”字、“莲”形等各色的花灯,拉近了春节的脚步。

如果要用两个字将这些日益美好、富饶的村庄联系起来,这两个字是“安徽”。

2013年在山东,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今日的安徽,用在北京工作的安徽人黄先生的话说,“每一次回家乡都能看到新发展、新变化。”

安徽的变化在哪里?基层人民过得怎么样?老乡最有发言权。

严金昌:从吃不饱饭到当起农家乐老板

春节将近,农村的年味儿更浓了。1月15日,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门前广场上,一段凤阳花鼓表演里,唱的是改革开放后日子越来越好了,袋子里的钱鼓起来了。

小岗村人说,以前穷,凤阳花鼓最初是凤阳人出门卖艺乞讨时唱的,唱词凄惨;如今富了,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民歌颂新生活的一种民间艺术。

  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在讲自己和小岗村的变化。未来网记者 程婷 摄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75岁的村民严金昌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40年前穷得吃不饱饭,家家户户住的都是茅草房。”严金昌把他的故事拉回到了改革前。

那时太穷、太饿,饿到一家子老小忍不了。1978年的一个冬夜,和严金昌一样忍不了的18名村民,以“托孤”的方式,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

他当时没想到,小岗村的农业“大包干”竟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但是,在勤勤恳恳的苦干下,严金昌家当年就获得了粮食大丰收。

此后靠着越来越好的农村政策和勤劳付出,小岗村越来越好,还发展起了红色旅游。每年都有很多人到小岗村来参观、学习,村里人气旺了起来。趁此好机会,严金昌和几个孩子家都办起了农家乐、超市等。

1  2  3  4  >  


中国网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