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医生。中新网记者 金硕 摄
全国目前约有七万名放射科医生,业内估计实际缺口非常大
他们坦言:累,收入不高,地位也不高,还要接触辐射,改行的很多
影像科医生的烦恼:我们就像影子
本报通讯员 王蕊 王屹峰本报记者 俞任飞 郑琪
52岁的杭州桐庐人李成州,去年开始了人生新阶段。作为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胸科医院工作20多年的资深医生,他选择了“跳出”体制。
回到家乡后,他和几个朋友开办了浙江省首家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这是他看好的行业,“医学影像需求很大,但大多公立医院的影像科却面临招不到医生的尴尬,而现有医生的工作量已趋近饱和。”他说。
一名资深放射科医生对记者说:“对于运用医学影像较多的放射科来说,现在全国约有七万名放射科医生,但实际需求起码七十万。”
影像科医生缺口真这么大吗,背后有何原因,又该如何破解?钱报记者走访了杭城几家医院。
现状:活太多,压力大,人难招
李成州如今的身份是杭州全景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院长。而此前,他曾供职的医院影像科工作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加,近10年已翻了数番。“影像科医生每天忙得连轴转,连吃饭都顾不上。”
现实真如李成州所言吗?记者走访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
早上9点,浙大一院和省肿瘤医院影像室外的候诊大厅已排起长龙。如今去医院,大小毛病,医生大多会先说一句:“去拍个片子吧。”
的确,胸透、CT、超声、MR造影等影像技术的进步,大大提升了诊断准确率。“现代医学的影像手段深受医患双方信赖,每次放射科的机器出了故障,都会听到临床医生抱怨。”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放射科主任邵国良说。
赵齐羽是浙大一院超声影像科的副主任医师,下午3点,刚做完介入治疗(一种以影像为引导的微创手术)还没来得及摘口罩的他,显得有些疲惫。“从早上忙到下午1点半才来得及扒两口饭,2点又要继续,一直到晚上7点。”对他来说,忙是一种常态。
每周三,是赵齐羽做常规超声诊断的日子,不大的诊室里,他和另一名报告员要在一台机器前,为100多名患者进行检查。像这样的检查室在浙大一院共有十几个,每天需要面对1400多名患者。去年,浙大一院超声影像科共检查了51.6万名患者。同样,在省肿瘤医院,邵国良所在的科室,2001年,他一天才做30个CT检查,如今已超过750个。
今年以来,省肿瘤医院放射科每月平均要进行20000余次各项检查。
有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医学影像数据的年增长率约30%,而医师的增长率只有4.1%。
宁波大学附属医院的汪建华统计了影像科医生工作量。每天平均80-100份CT报告,60-80份磁共振或120-150个超声部位。即使每份报告只花上七八分钟,也需要10个小时才能全部看完。
影像医生不乏辞职者。“天天累到瘫倒,这样很没劲,很多女同行吃不消,能改行都改了。”一位资深的影像科女医生抱怨道。
有人走,却少有人来,影像科医生的招聘一直是医院的难题。为了不至空缺,往往需要扩招才能勉强招满。
邵国良也一直在感慨,他想招的博士5年都没等到。一个影像学博士,需要长达12年的培养周期。据悉,杭州市现在多数三甲医院,招聘影像医生时也只能以硕士为主。近年不乏有市级医院,连本科影像医生都招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