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2月4日电 题:大国创新路 浦江谋新策——定位世界科创版图的上海坐标

新华社记者陆文军 周琳

这是属于上海科技的高光时刻:第一架国产大飞机,第一台出口欧美的大型医疗设备,第一款用于智能手机的人工智能芯片。

这是考验上海创新智慧的果敢探索:科技创新板正式开板,数据无条件按序向社会开放,首提“用人主体自主权”,在制度上开辟通道。

奋楫争先,时不我待。上海,正以科创中心建设为载体,努力成为全球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全球创新人才交融、成果交易、信息交换的重要枢纽地;创新资本、创新机构、创新平台的重要集聚地,走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识局、布局,策动源头创新“决胜未来”

新阶段医药行业面临着原始创新的机遇与挑战,激活创新源头不可或缺;为了换回一架空客,我们不得不生产更多低端产品。

新晋院士、中科院药物所所长蒋华良,国产大型客机C919总设计师吴光辉的这两段话,映射了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迫切需求和上海决心。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上海进入了科创新时代。

——着力重大科技设施、基础性前瞻性科研,为科创提供发展的源泉。

全国1/3的1.1类新药原创成果,超过1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企业家,5.38万名国内一流研发人才……张江正在不断提升能级,全力向“科学城”进发。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举措和核心任务。这里,超强超短激光用户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平台、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等大科学装置项目已经开工,李政道研究所、国际人类表型组创新中心等正在推进,能源、类脑智能、纳米等大型科技行动计划正在筹备。

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唐石青说,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比拼的不仅是高技术产业,还有原创性基础性研究成果。以大科学设施为支撑,开展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这是张江真正的“内核”。

——聚集高端产业、反哺实体经济,让科创拥有落地的根基。

“上海制造”曾在中国市场一枝独秀,还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市场。现在,拥有中国商飞、上汽、振华重工等的“上海制造”,正在以智能姿态创造高光时刻。

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高端芯片、新型显示等,一批打破国际垄断的创新成果相继涌现。今年1-8月,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8.3%,比去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基于对比较优势的把握,上海推动产生更多“行业标杆”“参天大树”。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说,传统产业转型加上科创动能,在这里发挥叠加效应。

——提前布局、优先规划未来产业,让科创输出持久动力。

11月14日,上海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将围绕“AI优先”这一科技创新“新引擎”发力。

“现在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窗口期,不抓紧,再过三五年就抓不住机会了。”上海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说,希望到2020年,人工智能对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精细化治理的引领带动效能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