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现场,习总书记拉开前排凳子,一再邀请后面站着的两位老人坐到自己身旁,最后两人在总书记身边坐下……其中一位老人,就是来自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他立下愚公移山志,劈山引水为人民,使曾经缺水干旱的贫困村面貌一新。

“我只是山区的一名普通党员,做了一些小小的事情,”黄大发说,“总书记对我们老党员关心得很、尊敬得很,我很感动,也很光荣。”

通往水渠的道路难行,黄大发用锄头挖出道路。刘续 摄

  通往水渠的道路难行,黄大发用锄头挖出道路。刘续 摄

不折不扣的劳动者

莽莽黔北深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蜿蜒盘旋。这条修建历时36年之久,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滋润了祖祖辈辈干渴贫穷的村庄。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便是贵州省播州区草王坝原支书——黄大发。

1959年,23岁的黄大发被推选为草王坝大队长。黄大发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

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从当时并不宽裕的财政里划拨6万元资金和38万斤玉米。

1992年春天,水渠动工。每天,两百多人的队伍跟着黄大发扎进深山修渠,施工队负责在前面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着挑土方砌堡坎。

过年了,大家都想过个闲年,却看到黄大发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黄大发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就这样,春去冬来,风餐露宿,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那一天是草王坝人特别高兴的一天,兴奋的黄大发哭得像个孩子。

正是这条救命天渠,为团结村带来了汩汩清泉,带来了白米饭,也带来了摆脱贫困的希望。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