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江湖除了谄媚,还有包庇

正在辽宁省一个地级市读高一的苏格,阴差阳错地一直待在初中班级的家长群里。当时,苏格是初中班上的班长,因此被老师拉入了家长群组织工作。“后来老师让所有学生退群,但我没退,也没有人踢我,再后来陆续又有学生进群,老师也不再管。”

苏格对中新网记者回忆,初中的家长群主要是老师组织的,老师在群里会发一些照片、视频,用来“向家长告状”。

“比如,有学生迟到了,老师就拍下来发到群里,让各自家长‘认领’。”苏格称,老师发的多半是学生在校的一些问题,但有的家长就会立刻站出来找理由庇护孩子,只有少数家长会立刻道歉。

在苏格眼里,这些庇护孩子的家长都是“戏精”。 “明明迟到是学生犯错,老师发群里是想起到督促作用,家长却总是包庇孩子,这和建家长群的初衷背道而驰。”

苏格所在的初中群里,没有家长向老师过度地谄媚、献殷情,更多的是提要求,有些让苏格都感到“非常尴尬”。

“有一次考试成绩刚出来,就有家长在群里问,是不是该按成绩排座位,但事实上那位家长的孩子也就考好了这一次。”她说。

家长活跃,孩子才能受关注?

其实,“家长群里的戏精”“妈妈群里的江湖”隔段时间就会被舆论揪出来指摘,每逢教师节家长群里接龙“拍马屁”、发红包的行为也总会引发网友非议。

“老师又不是傻子,稍微有经验都看得出来这些家长是有目的。目的性太强的,老师也会敬而远之,不然给自己惹麻烦。”在武汉一所示范小学教书的于慧对中新网记者说,一些家长此时巴结老师,一旦没满足他的要求,他也可以马上翻脸。

现实中这种事情也偶有发生。于慧说,她有同事就碰到有家长一边试图向老师送礼,但又在遭到拒绝后,向校方告状,挑老师的毛病。

于慧对网上疯传的“戏精”家长表示“哭笑不得”,她认为,“巴结老师就是不信任老师的一种表现,有家长觉得在老师这里没有公平可言。”

中山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媒体评论员彭晓芸也有相同体会,她的孩子正在念小学,她自己还在孩子的班级群及小区的家长群里,也加入过家委会。

彭晓芸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得不到重视,把孩子看得太重,却把老师看得太轻,这些家长认为,如果不经他们提醒和敲打,老师就会对孩子们不公正。”

家长在育儿、教育等问题上的担忧,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2016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

调查发现,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许多家长不能正确理解“爱”的真谛,不自觉把成人的恐惧、贪婪、功利心当作“爱心”传输给孩子,育儿焦虑、教育过度现象依然存在。

育儿心切难掩现世焦虑

“家长的焦虑,有些出于实际的情况。”彭晓芸分析,有些家长自己生活艰辛,好不容易达到目前的生活水平,觉得孩子很容易“掉队”,难以保住自己奋斗出的一切。

但有些焦虑在彭晓芸看来是“虚假的”,她分析称,这些焦虑都是培训市场制造出来的。“层层加码的消费攀比,导致很多家长不花钱心不安,担心自己没有使出全力,从而对不住孩子的成长。”

反映到当下80后家长的身上,有观点认为,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文化层次并不低,物质条件也远胜上一代,但他们在育儿问题上似乎比自己的父母辈要焦虑、手足无措得多。

究其原因,彭晓芸认为,80后家长多是独生子女,加上这一代城市家长大学生比例已经相当高,知识越多就越容易精细化育儿,他们比上一代家长有见识,认识到育儿不仅仅是养大孩子,还要承担教育的责任。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金小红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则认为,现实的生存及竞争压力,经由家庭传递给孩子,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们认为多给孩子准备竞争资本可以缓解未来竞争的压力。

“孩子对于一些家庭的意义,已经超出单一的亲子关系,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和历史使命。”金小红表示,正是有这样的观念,加上大多数家庭目前只有一个孩子,多以家长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个小孩身上,加重了自己的心理压力。

在北京一所重点小学的家长群里,家长们每天讨论着学校的入学条件、伙食水平,互相打听孩子参加课外班的情况,彼此交换着教育观念,其中还不乏一些租房信息,有家长希望住得离学校近一点,方便接送、照顾孩子。

“家长们来自各行各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寄厚望于孩子身上。”该家长群的群主费先生对中新网记者说,家长群不用怎么组织,就会有许许多多人主动加入进来。

在费先生看来,这年头,谁也没有比家长更关注自己的孩子,他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庭和学校怎么画,孩子将来就会是什么样。”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费先生坦言,父母就是这样的,尤其是中国父母。(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