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形成外围骨干交通网络

前述雄安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负责人透露,雄安新区的交通规划大体分为几块在做,一块是区域内的交通,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委托了几家单位做新区内部交通规划。另一块是新区外部高速和快速路网的交通规划,由河北省交通厅负责。而新区外部的轨道交通,则由河北省发改委牵头铁三院在编制。“最后都要和新区对接,听取新区的意见,毕竟这些交通设施都是为新区服务的。”

部分外部交通设施已经先于规划开始动工。比如,津石高速,作为雄安新区南部的一条交通要道,已经开工建设,而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后也已及时调整,为新区预留了三个接口。

“外部交通,仅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到2020年,基本形成外围骨干交通网络。”前述负责人表示,投资方式会分为多种,有政府直接投入,还会向社会融资,包括发债和PPP,还有一部分资金来自大的央企和民企,“新区道路建设不会考虑纯经济效益,首先考虑方便,公共服务要摆在首位。”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未知数是,雄安新区的交通是否都会进入地下?

在6月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7年会上,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透露,雄安新区的规划方案编制中,21世纪的地下管廊式基础设施是新区建设的一大亮点,雄安新区建设将把城市交通、城市水、电、煤气供应、灾害防护系统全部放在地下,以高铁、车站、市内交通等为例,均会置于地下。而地上部分将让给绿化、让给人行道。

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体”,被称作城市的“血管”和“神经”,担负着输送介质、能量和传输信息的功能,是城市的“生命线”。国务院在2015年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大力推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以解决城镇化进程加速背后的空间资源紧张问题。

不过,李晓江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交通设施是否全入地下,目前仍然没有最后决定。

“高铁以350公里速度行驶,会产生非常大的噪音,但是如果有足够宽的绿化带,采用高架方案也未尝不可。” 李晓江认为,大量交通设施放在地下,需要全盘考虑,包括从安全的角度、工程代价角度。地下成本比地上要昂贵多了,工程问题更加复杂,安全问题、管理问题都更加复杂,“我们要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但不要极端利用。”

在解决交通通畅之外,雄安新区的交通规划从一开始就将智能和绿色融入其中。

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曾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绿色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设是实现雄安新区发展目标的重要一环,在交通服务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雄安新区必将是先进交通系统展示的机遇、智能交通系统大显身手的舞台。新一代智能公交系统、智能停车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物流系统、智能共享单车系统等将会走进新区生活。

“现在已经确定的是,雄安新区将和北京通用一卡通。”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组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正在牵头做雄安新区绿色智慧交通和智能交通体系的研究,作为总规下面的专题,“雄安下一步以清洁能源汽车为主,电的来源都是清洁电力。”

该负责人透露,还有一个可以确定的是,新区以后肯定要实现零换乘,“通过高铁来了之后,经过枢纽内部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全部分流,可以很通达。”

“现在还在研究云轨这种小运量的轻型轨道交通,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李晓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除了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公共交通之外,最后一公里还有很多小运量的轨道交通技术可以采用,目前都在研究中,“但至于更加新锐的地下管道输送系统、无人驾驶系统,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讨论为时过早。”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