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既是千载难逢的宝贵机遇,也是极具挑战的历史大考。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机遇难得,但创制伊始,最需要的是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新区党工委的“第一把火”烧在了“三项行动”上:集中开展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清零,以此凝聚人心,提升信心,打牢基础。
“清理遗留问题是‘总攻前的排雷’,有一颗排不掉,就会殃及自身。”河北安新县委书记杨宝昌告诉记者,每个县级领导带一个工作组进村入户。目前,雄安3县每个村庄都有驻村工作组,上千名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为群众排忧解难。“三项行动”时间过半,新区3县软弱涣散基层组织整顿转化率达到66.5%;化解宅基、土地、经济纠纷等各类问题2532件。
体制机制改革是新区发展的制度保障,在机构设置、人才引进、人事管理、行政审批方面,一直在创新。雄安新区设置“一办一部五局”,党工委、管委会“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除管理层外全部实行聘任制。着力运用市场思维和手段,解决规划、资金、人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我们需要的是‘多面手’。无论是公务员,还是事业单位、国有民营企业员工,或是应届毕业生、社会自然人甚至农民,只要符合我们的要求,都可以来。”刘宝玲说,新区参照北京或高于北京的水平以岗选人,按劳取酬、优绩优酬。此外,还加大金融、土地、财政、投资、住房、人才、户籍等领域的政策研究,确保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低于北京。
雄安新区将以发展新经济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引擎,以创新发展高精尖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成为辐射周边、引领河北的创新发展高地。日前,光启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落地河北,签约雄安新区。
技能提升,让“农民”变“市民”
新区成立后,白洋淀旅游业愈发火爆。“今年来的游客数量比去年要翻两番!”安新县端村镇大淀头村党支部书记赵爱乐说,他对渔民到市民的转变充满期待。
但渔民、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谈何容易?以前,雄安3县虽经济活跃,但百姓主要以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如何做好雄安3县125万“原住民”的转变,适应新区“高大上”的产业发展,是搞好新区建设的一道坎儿。“几个月以来,我们归根到底做的是群众工作。”刘宝玲说。
新区建设需要征地拆迁,以往对群众的补偿多是一次性给付、“一把拍清”。这种“安置”,给了钱、给了房,却缺乏“授之以渔”的长远考虑。“这根本上还是理念上的问题。”刘宝玲说,如果政府想办法让老百姓沾光,让老百姓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就不会再有“后遗症”。
这种思路已经取得实效。以前,新区每天都能接到几十起上访。9月以来,降到一天只有4起。上访群众留下材料和电话“挂个号”就回家。不等到家,信访记录就由县里转到乡里,驻村干部就到家里等着解决问题了。
雄安新区设立,为当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管控后,建筑业停工、“散乱污”企业关停,正是搞培训的好时候。新区实施万人培训、万人就业“双万工程”,组织京津冀49家职业技工院校在新区招生;协调75家央企和省内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组织本地建筑施工队伍到外地承揽工程;政府组织群众转移就业2700人。
目标已然明确,雄安新区已经起航:2020年,雄安新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框架基本形成,一个新城的雏形将初步显现;2030年,一座绿色低碳、信息智能、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城将显露活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学聪 李盛丹歌 雷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