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陈立雯:和垃圾“打交道”不丢人

北青报:你留过学也有硕士学位,却被村民称为是“收垃圾的”,心里不会有落差吗?

陈立雯:我并不觉得和垃圾“打交道”有什么丢人的,因为垃圾分类对我来说就是一份职业。就像你们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一个职业,而且在做这份工作的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喜欢,而且有很多问题等待着你去解决,什么身份啊、地位啊就不再是问题。

而且我觉得在公益组织里做“垃圾分类”这件事时间比较自由,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可发挥空间,所以我热爱这份工作。

北青报: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做垃圾分类的?

陈立雯:从2006年开始关注垃圾分类,开始倡导垃圾分类政策是2009年开始的,这样算下来,前后也有10年了。

北青报:听说你本科学英语?研究生又学了国内的外国文学和国外的地理,怎么最后转到环保领域了?

陈立雯:我2006年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已经关注到环保领域,并开始做环保志愿者,在学校做志愿者,毕业后决定到环保组织工作。

北青报:为什么关注垃圾分类这个领域?

陈立雯:关注垃圾分类是我在做志愿者期间,参加过一次垃圾分类活动,开始了解到垃圾问题,慢慢知道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唯一方案,所以我开始关注并想在这个领域做点事情。

北青报:你现在的身份是志愿者吗?你是怎么维持你的生计和生活呢?

陈立雯:其实我在研究生毕业之后就在环保公益组织做专职工作了,已经不是志愿者了,我们有固定的工资。

北青报:为什么选择南峪村作为你的试点?

陈立雯:南峪村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做扶贫的村庄,中国扶贫基金会找到我们机构,希望可以协助他们解决南峪村的垃圾问题,他们因为要发展旅游业,在垃圾处理方面有迫切的需求。

北青报:你有计算过垃圾分类与不分类在后期处理上的区别吗?

陈立雯:垃圾分类后的分类处理过程中,污染物排放种类较少,比较容易控制,而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上千种污染物控制是没有办法实现无环境和健康影响控制的。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远远低于混合垃圾填埋和焚烧产生的能源消耗。

北青报:听说你10月就会离开南峪村了,然后准备去哪儿?

陈立雯:10月底离开南峪村是根据目前南峪垃圾分类进展确定的,以后每月还会继续来,接下来会准备我们已经计划的6个村庄,包括我自己长大村庄的垃圾分类开展,同时开展农村垃圾分类政策倡导工作。

(本组文并摄/见习记者 刘婧)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