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码三:创新融入
9月22日晚,观看莆仙戏演出的莆田市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其接续民族传统,承载精神层面的内容,而且需要在融入当代生活、融入社会发展上进行创新。而这一点,在上述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莆仙戏的创新和对当下的融入表现最为直观。9月22日晚,在莆田市区的一处戏园里,观看莆仙戏的群众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
莆田市文广新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地方政府从莆仙戏抢救保护和理论研究、优秀作品创作生产、院团发展、人才培养等7个方面,提升莆仙戏传承保护和发展水平。目前莆田全市共有120多个莆仙戏民营剧团,演职人员3500多人,年演出量在乡村巡演6万多场次,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年产值超3亿元。近几年,优秀剧目还多次出访海外,所到之处无不大受欢迎。
“莆田工”工艺自成一格,以精到的“斧头功”打坯、定型,工具与刀法相辅相成,堪称一绝。目前,莆田木雕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创产值近60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各国台港澳地区及国内各地,现有3万多名雕刻艺人。
林建军同样意识到木雕工艺创新的重要性。在致力于精微木雕的同时,他在作品内容方面还积极尝试文房雅器、挂饰、把玩件、等多种体裁,试图为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全面的选择。他自己的工作室甚至采用O2O经营模式,还利用最新的VR技术把产品搬上屏幕。据介绍,目前,莆田木雕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年创产值近60亿元,拥有3万多名雕刻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