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声音]

汪海林(知名编剧)片酬透明化需先行

我觉得这相对来是一个比较实际的《意见》,共同出台的这几个行业协会也是有权威性的行业组织,那这个事情的执行就还是要看行业组织本身的约束力和执行力。而且这也是一个机遇,让行业组织加强自身的建设,变得更加有效率、有威信力、公信力和执行力,这样的话行业组织才能真正把这个行业管理起来。不过这里面还有个很重要的,首先要解决片酬的透明化,才能够解决管理上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还是要逐步来,不能太着急。

宋方金(知名编剧)市场太大,很难“有剧必管”

《意见》是好的,但只能产生一定的约束,很难被彻底执行。市场是头猛兽,很难被关到笼子里。比如目前演员片酬居高不下,制作预算也做不到透明公开,这里边就还有一个可操作空间,无法做到监督管理;而且光监督制片方不行,也需要监督演员,演员还是稀缺资源,大家都会去抢。况且电视剧生产量太大了,很难做到有剧必管。所以高片酬只是“标”,不是“本”。“本”是要把假收视率、假数据等结构性问题管住。但我预计最近应该是双管齐下,关于《十四条》还会出台一些政策,市场一定会从无序走向有序。

邓细斌(《青云志》制片人)明星还属稀缺资源

个人认为治标不治本。因为剧方需要考虑平台要求、成本回收、利润回报,那必然会对演员有要求。投资方也都是被平台绑架的,找不到好的流量演员,那广告、收视率也得不到保障,广告商不来,投资方也不会给这个剧多少价格,时间长了也不会有人再买你的戏了。说实话这个特别残酷。那当红小鲜肉基本上都是在一亿以上,什么样的演员,什么样的价格,投资压力太大,明星又是稀缺资源,想要约束还是挺难的。市场行为还是需要市场来调整,我们还是希望营造出公平竞争的氛围。

庞建(《春天里》制片人)制作质量、成本需提高

我觉得是非常及时的。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哪些高片酬的演员愿意跳出来,主动提出降片酬合作,毕竟如果以后死抱片酬,市场也不一定会像现在这样好。不过其实高片酬也不能一味怪明星,如果他们演的戏确实有收视、有流量,现在本身平台也很少,资本也不是傻子,就造成了资本逐利,片酬必然水涨船高。那我就值1个亿,我为什么要降到6000万呢?这都要看投资人的眼光,很难直接去界定一个很理性的定价。所以好的、有收视率的演员,依然还会受到追捧,那制作方是不是能匹配演员达到这么高的制作成本,说实话还要继续协调。

何静(《神犬小七》制片人)需警惕片酬造假

我觉得这是最科学的演员片酬管理方式。不过实施难度的确很大,片酬造假情况会很快呈现出来。如果违背这个规定只是备案说明,那这个《意见》就只是一种愿望了。如何防止和杜绝造假,如大小合同等,是值得警惕的问题。期待四家机构下一步要把监督落实到位,与《意见》匹配相应的管控措施。

[TIPS]

钱都花哪儿了?

一部电视剧的制作成本包括主创人员的片酬(导演、编剧、主演),制作费(前期筹备费,职员劳务费,各部门制作费:比如摄录美、服化道、吃住行等,其他演员费用,后期制作费用),税金等。其中演员的片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各不相同。

1,曹平(《甄嬛传》制片人):“大概占到总预算的三分之一吧,这个比例应该是合理的。现在可能要再多一点。”

2,赵毅(《那年花开月正圆》制片人):“《那年花开》投资4个多亿,演员片酬占35%,制作费用占55%,”

3,何静(《神犬小七》制片人):“我们的剧一直坚持片酬占总制作费的35%以内,但是我听到的很多剧片酬占比都是超过50%,甚至突破70%,剩下那30%是其他主创和制作成本,那样的剧将是一个什么局面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