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馆 周禹龙 摄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乘车行驶在浙江省衢州市,打开车窗便能感受到和煦而温暖的“春风”,迎面吹拂;听到萦绕耳畔的朗朗论语声,久久不散。这,是一座充满儒风雅韵的江南文化名城。
古城衢州,有着1800多年的建城史,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交通枢纽地,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东南阙里、南孔圣地”之美誉,是孔氏南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在浙江的历史文脉终年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浙江这块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宝地上,孕育了众多的文化明珠。近几年,浙江省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文化走出去”。而拥有南孔文化的衢州也紧抓机遇让南孔文化在衢州大地上重焕生机。
在衢州市委书记陈新看来,这些年来,衢州一直致力于复兴历史文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儒学真谛在现代实现有效转化。
游客参观孔庙 周禹龙 摄
推陈出新南孔圣地新崛起
“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在中华悠悠五千年沧海桑田中,祭祀一直是其重要的文脉之一。然而,衢州虽有“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但因为战事涤荡、政治变幻,祭孔仪式一度曾是遥远的时空回响。
1993年春,阔别家乡38年的孔子第75代嫡长孙、时任沈阳黄金学院副院长的孔祥楷回归故里,孔氏南宗家庙因此也有了名正言顺的主人,重振家庙声名、恢复南孔祭典也由此成了孔祥楷的首要任务。
中国儒学馆内的亲子互动 周禹龙 摄
“是谁在祭孔夫子?当然是‘我们’,可既然是‘我们’。为什么要隐去真实身份,像演戏一样,把自己打扮成前朝人。”孔祥楷当时觉得,时下很多祭祀活动都没有弄明白祭祀主体。
童年的深刻印记让孔祥楷坚信,祭孔应当富有时代的气息和特色。经过讨论与碰撞,最终“当今社会各界祭祀孔子,不沿袭仿古的祭祀形式”的祭孔定位,成为南孔祭典的思想之魂。
2004年,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衢州祭孔大典突破传统桎梏,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没有华丽繁琐的佾舞,身着现代服饰的教师学生,在虔诚地朗诵《论语》、齐唱《大同颂》,传统的太牢礼献“三牲”,也变成了献“五谷”和文房四宝……
老人在中国儒学馆看书 周禹龙 摄
“儒学要实现现代转化,就必须在创新中突破常态,不拘泥僵化的旧思维,多关切当代社会的新发展、新问题。”孔祥楷表示,只有更深刻的思考,才能践行“衍圣弘道”的使命。
在孔祥楷的倡导下,原本高居庙堂之上的祭孔,开始俯下身子,走向社会、走向群众、走向民间。
对此,中山大学教授王霄冰撰文认为,衢州祭孔是把孔子当成一位文化先人来祭,为此摒弃了旧时代祭祖礼的繁文缛节,设计出了一套全新的祭孔礼仪,并尽可能地动员全市市民参与。这一创举不仅具有典范性,而且带有划时代的意义。
孔子与“三千弟子” 周禹龙 摄
从阳春白雪到雅俗共赏
六德、六行、六艺、《四书五经》……曾经的儒学就好比阳春白雪,让人感觉高高在上,常人难以接触。而在当下的衢州,儒学不但重焕生机,更是成为了滋润万物的阳光雨露。
2016年9月28日,中国儒学馆在衢州正式开馆。深棕色木质材料为主要基调,古朴的建筑风格又不乏现代的科技展示成为了儒学实体化的象征。
为突显衢州风格,设计师们还独具匠心地在核心演艺区域采用高科技数字成像与传统雕塑相融合的方法,制作了孔子“杏坛讲学”造型、还有“毛晃磨砚著述”“樊莹铁面查案”等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