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安全供给保“吃好”

  作为首善之区,质量安全始终是北京农业的红线。近几年,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规模调减的同时,北京市从政策、技术、机制上发力,聚焦绿色安全,加大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从满足“吃饱吃好”向保障“安全健康”“绿色生态”转变,不断做优做精城市“菜篮子”。

  在延庆区北菜园合作社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里,一个个设施大棚都“穿戴”上了各种环境传感器,“秒杀”了过去由人钻进大棚查看和记录数据的土办法。

  “通过这些环境参数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大棚内的空气温度、湿度等指标并设置预警,实时把作物生长、温湿度、病虫害等视频及图片信息上传到农场云系统。”北菜园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忠向记者解释,让作物生长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设施环境里,是产出好品质农产品的重要前提,农场云的作用就体现在给作物提供智能化管控。

  “它在作物的生产环节将人和物进行数字化管理,同时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得出对作物生产环境状况的评价,生产部门通过农场云随时掌握种植信息,及时采取措施,让大棚生产始终处于健康状态,省时省力且高效科学。”北京市农业局信息中心的专家分析称。

  利用“互联网 ”、物联网、大数据等,近年来北京市大力推进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三品”认证率。北菜园合作社作为全市的代表园区,充分利用先进农业信息技术,实现了产品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像这样的蔬菜生产园区,全市还有很多,正是这些绿色高效的生产基地,从源头上为北京“菜篮子”安全提供了保障。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今年6月底,房山区、平谷区正式获农业部颁发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成为全国首批103家“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之一,用实力证明了北京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北京将整建制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为首都筑牢“菜篮子”质量安全的基石。

  绿色是质量安全的底色。在昌平区小汤山特采大观园2万平方米的番茄现代化工厂,番茄产量按每平方米计,可达30公斤,比普通生产提高了1倍。在这里,荷兰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及成功经验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荷兰等蔬菜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引进培育的蕃茄品种,数量已达20多个;用水量以分钟为计量单位,水肥、光照、温度、湿度等栽培环境,完全由电脑智能化控制;熊蜂授粉、隔离防控、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蔬菜绿色防控技术在此应用到极致。如今,这里每生产1公斤番茄,耗水量仅是普通番茄耗水量的50%,成为高产节水的典范。

  如今,质量安全和节本增效如同两翼,助力北京农业展翅腾飞。2016年,北京农产品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畜禽类达到100%;农业用新水同比减少4500万方,化肥、农药总用量同比分别减少17.7%、2.4%,全面实现了秸秆禁烧。农业绿色发展的根基已经在北京厚植和夯实。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