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座与农业有着不解之缘的国际性特大型都市。论农业所占GDP比重,已不足1%,常被忽略;论现代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却已超70%,高于全国。人们不禁发问,在这样一座城市开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该何去何从?

  对此,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一语道破:“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北京而言,重点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

  北京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卢彦有着更细致的表述。在今年北京市农村工作会上,他强调,要把握北京的特点和特色,不断加快农业“调转节”,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北京的农业不仅不会‘清零’,还要挖掘特色、提升品质、做强品牌;北京农业不仅要体现‘农’味,还要体现‘京’味,真正让‘京’字牌农产品畅销、热销。”

  做足“京味”农产品,成为北京市解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密码”,而“路线图”则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改革。“近年来,我们着重围绕让市民‘吃得放心、游得开心’,持续改善种养结构、改善供给结构、改善要素使用,加大释放改革活力,不断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乡村休闲旅游水平,在保有效供给、保安全供给和保多元化供给方面,引领着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向宽阔大道。”北京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孙文锴表示。

  日前,记者走进京郊乡村大地,深入农业生产一线,触摸北京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蓬勃脉动,体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北京农业农村增添的十足“京味”。

  有效均衡供给保“吃足”

  北京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农村”城乡格局,农业规模小、资源压力大,依靠自身的生产能力来完全解决21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难度极大,也不现实。因此,北京农业发展的首要之计是提高自给率,保障应急供给,而根本出路在“调转节”。

  从2014年开始,北京农业转向“调转节”。按照“调粮、保菜、增林、节水、做精畜牧水产业”的调整思路,完成80万亩粮田、70万亩菜田、100万亩鲜食果园划定工作,使农业生产空间初步实现了上图入库钉桩。

  如今,250万亩农田成为保障北京“粮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不“露底”的最后屏障。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北京“菜篮子”总体上保持肉菜菌30%、禽蛋奶60%的自给率,可实现较稳定的应急保障。

  内保外供,向外借力。目前,北京市每年2000多亿元的农产品消费总额中80%以上来自外埠。因此,为保障北京“菜篮子”除了不断提高本地生产供应能力之外,北京农业需要走出自家“一亩三分地”,向外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两年,我们深入推进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支持北京企业到周边地区建设生产和流通基地,以此改善全市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北京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康森对记者说,“十二五”期间,北京已在环京周边地区新建蔬菜基地25万多亩、畜禽基地近50家。

  在河北省定州市,有一片占地2万亩的奶牛场,属于首农集团在河北创建的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区。这个总投资15亿元、饲养规模6万头的科技园区,无论规模还是科技含量,在国内都算得上“高大上”。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成为集奶牛饲养、牛奶生产、加工、科普及观光旅游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生态园。园区全部建成后,日产优质原料奶将达到1000吨。”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两批入驻的1.4万头奶牛已陆续产奶,北京市民喝上了来自河北大牧场的优质高端鲜奶。

  供给需要依靠有效的配送体系。如今,随着北京疏解整治进程的加快,一批批小商贩、散户逐渐被清退,北京的农产品急需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稳定的流通渠道。

  在北京东南五环与六环之间的朝阳区黑庄户乡,有一处正拔地而起的建筑成为外界关注的热点,投资40多亿元的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正在建设。作为服务保障北京老百姓的全新“菜篮子”,中心将被打造成为承担首都农产品安全供应和应急储备、具备现代化承接能力的农产品配送枢纽。未来,它将与新发地市场形成首都农产品供应储备的“双中心”。

  酷暑高温下,工人们正日夜赶工,一派热火朝天。北京菜篮子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流通中心的一期工程计划在2019年建成,可以兼顾北京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的农产品供应。同时,中心还将直接连接机关、饭店、社区便民菜店等,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