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奔小康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要有资金作坚强后盾。自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以金融扩权试点为依托,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充分发挥金融助推扶贫作用,践行普惠金融理念,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服务市场主体、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推出“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风险共担等一系列金融扶贫惠农政策,激发贫困户内在发展动力,强化自我“造血”功能,拓宽增收渠道,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结出了累累硕果。

加大供给,“一公里”变“零公里”服务

山峦叠嶂,峰峰相连;谷深坡陡,险峻奇特……虽是游客中的美景,对鹤峰当地居民来说,却意味着偏远闭塞、金融阻梗。

“现在真方便。”7月4日,鹤峰县燕子镇清湖村五组村民邬兰娥在村里设置的自动存取款一体机上,很快办理了一笔存款业务。

清湖村地处偏远,因小河阻碍,村民出行不便,到集镇坐车绕路都要1个多小时。以前,办理同样一项业务,需要找车到集镇,来回一趟少则三个小时,多则一天。

“顾得上这头,顾不了那头。有时候真的愁死人。”邬兰娥回忆以前有点伤感。她是该村的灵芝种植户,大棚要时时看管,存取款业务多,只恨自己没有“分身术”。

为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2015年,鹤峰县启动惠农金融服务联系点建设,在51个重点贫困村建立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同时,在燕子镇清湖村、中营镇中营村等有条件的村设立助农存取款服务点,安装了自动存取款一体机,布放助农取款终端,向村民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给各商户安装POS机,满足了广大农户小额取现、转账汇款、持卡消费、购买农资等金融服务需求。

精准信贷,“一家人”变“一村人”发展

变“漫灌式”为“滴灌式”,精准发力拔穷根。

6月4日,鹤峰县走马镇杜家村四组田友清的茶叶加工厂内,一片收购、加工的繁忙景象。

“能有今天,缘于5万元的金融贷,让我打了一场翻身仗。”田友清在忙碌中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如果没有贷款,发家致富对他来说遥不可及。

杜家村是个偏远的小村庄。30年前,田友清从湖南“招郎”来此地。妻子谷晓英上有双亲,下有一个弟弟。婚后分户,双亲由其弟抚养,但是单身的弟弟,是村里的特困户。实际上田友清还要照顾两老。两个孩子一个外出务工,另一个还在读书。以前,全家依靠几亩瘦地和茶园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雪上加霜的是,2014年,妻子谷晓英因车祸致残,尽管治疗费用报销不少,由于家里负担大,没有积蓄,最后是负债累累,更别说发展产业。

阴霾笼罩着这个家庭。幸运的是,2014年年底,发生了转机。

田友清被纳入该村的贫困对象,走马镇政府主要负责人帮扶,入户走访、宣讲政策、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动员田友清利用种茶、做茶的技术优势,向政府申请贴息贷款,在村里建第一家茶叶加工厂,入股鹤峰县鑫农茶叶有限公司。

公司承担风险,政府担保、贴息,农商银行投放的5万元贷款到账,田友清一家人信心满满,撸起袖子,迈开步子,屋边建起占地300平米的茶叶加工厂。

公司无偿提供价值17.5万元的茶叶加工全套设备,捐助1万元硬化到厂的公路,田友清一家人底气十足,同时,引领着22户贫困户踏上脱贫路,携着“茶梦”出发。

茶厂投入生产,田友清摇身变“老板”,带活、带富一方茶农。

“2016年,总收入45万元,还清了贷款。”田友清说。今年收购鲜叶25万余斤,加工成干茶5万余斤,销售给公司,收入37万余元。让本村及周边乡村茶农在家门口增收。

为破解产业发展融资难题,鹤峰县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模式,把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由县财政安排风险补偿基金,按1:7的比例,采取贴息和风险分担(政府70%、银行30%)的方式,支持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该县已向1609户贫困户投放贷款6466万元,向304户市场主体投放贷款9537万元,辐射带动9537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