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宋覆亡,故土难归
1127年,李清照44岁,北宋覆亡。李清照带着15车书籍器物辗转多地。
赵明诚要为朝廷效力,不能和她同行,交待李清照万不得已时“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将保全金石收藏的重任,交给了妻子,并且强调“宗器”要随身携带,同生共死。
这话讲得有点儿物重于人,对妻子很漠视。李清照因此说“余意甚恶”,也有点生气。
但细考量一下,赵明诚是不折不扣的学者型人物,把金石收藏视为生命。李清照生命中的最爱,应该还是诗词,金石收藏,“求适意”而已。老赵这样交待是合理的,“女神”有点生气是合情的。
1129年八月,赵明诚不幸亡故。李清照为文祭之,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葬毕赵明诚,李清照大病一场。
国势日危,李清照南逃途中,文物散失大半。
1131年三月,李清照赴绍兴,书画被盗。她悲痛不已,至此,图书文物几乎全部散失。
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孤独无依,再嫁张汝舟,遭虐待并很快离婚。
时人记载,李清照再婚离婚,成为南宋朝野“头号新闻”,传得沸沸扬扬。
李清照是否改嫁,历来说法不一,坚持“改嫁说”和坚持“未嫁说”者,互扔砖头。
到了现当代,这事儿还不消停。
胡适等学者,考证来考证去,得出结论是李清照未改嫁。胡适还强调了一点,李清照真改嫁了也没啥不对,她对中国文化贡献在于她的词和才华,而非她嫁了几次。
“男性文化里面,其实非常不喜欢李清照,所以硬给她造出个改嫁故事来。”台湾美学家蒋勋分析。
凡此种种,使得李清照成长历程及文学成就,变得无法复制。
1156年或以后,李清照怀着对丈夫的思念,对故土难归的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辞世。
四、在开封,深情融于字里行间
李清照从1089年到1108年,也就是6岁到25岁,开封生活近二十载,是李清照生命中最重要的年份。
婚前随侍父母、受尽百般疼爱,婚后伉俪情深,充分享受了美满的婚姻生活。
“她的开封岁月,历程并不算长,而其心路历程,却超出常人许多。这既与李、赵两家有关,更是人文荟萃的东京熏陶的结果。在开封生活,奠定了李清照一生诗、词、文及金石考订的基础,也是她走向灿烂人生、成为一代词家的开始。”开封文化学者王基道。
学者黄墨谷考订,她在开封创作作品共计22首(篇),离汴后,还有不少“怀汴之作”。这两类共计30首(篇),占李清照存世作品一半少一点,这个比例,不算低。
李清照开封之作中,少女形象率真活泼。
她十四五岁写《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41个字,刻画了一个活泼、机灵又有点淘气的少女,也可看作李清照的自我写照。
十六岁,李清照写出《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一出,轰动京城,“当时文士莫不击节赞赏”。
李清照婚姻美满,她和赵明诚婚后有小别,写出多首佳作。
比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其实是文化史上女性情感文化的一种直接表白。”蒋勋评价道。
李清照咀嚼离别滋味,又写了《怨王孙·帝里春晚》。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结尾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未直写独居痛苦与相思,深情融于字里行间,意境优美无比。
据《李清照年谱》记载,这首词作于1102年,赵明诚接到李清照从开封寄来的《醉花阴》,三日三夜填词五十首,将这首夹在其中,请人评判。判者以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李清照开封之作,还有一首《庆清朝·禁幄低张》,描写了开封全城竞相观赏牡丹的盛景。今日开封以菊花闻名,其实北宋时开封牡丹极盛。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竟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