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前辈的嘱托,第二代和第三代务林人扛起护林、营林,重塑生态的大旗。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生产力理念,把“自然休养”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这给了塞罕坝人更强烈的提示,他们要把“抚育森林”进行到底。

每年1月,塞罕坝最冷的季节,几百名林业工人要站在雪地里为松林修枝。从早晨7点到下午5点,一干就是八九个小时。

塞罕坝机械林场季节工:“这个节气树生长特别慢,修枝是最好的季节,我穿的这鞋叫棉捂子。全湿的,到晚上回去拿炉子烤,第二天早上再穿。”

抚育森林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森林“看病”。病虫害测报员袁中伟,谈起为何没有像其他务林人一样被晒黑,他调侃说因为自己每天都要在林间穿行20多公里,树荫遮住了太阳,晒不到。

塞罕坝机械林场病虫害测报员袁中伟:“很有乐趣,咱们每天可能会发现不同种类的虫子,进行及时地防治,大大减少咱们森林的损失。”

有“晒不着”的病虫测报员,还有8年没有穿过裙子的林学女博士生。来林场工作后,杨丽每天都要往林子跑,小昆虫们的骚扰,让她不得不全副武装。

塞罕坝机械林场技术员杨丽:“这对于一个爱美女孩子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同时我又感到欣慰,这说明我们这儿的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多次提及钉钉子精神。在新的起点上,塞罕坝人把钉子钉得更牢。因为在他们心里,有这样一个共同的信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