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已经连续几个周日来中山公园,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她刚过六十岁,老家在东北。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几年下来,事业小有成就。老王想念女儿,每隔几个月就来看看女儿,帮着做做饭,收拾一下屋子。
但这次,老王豁出去了,哪怕女儿不乐意,自己也下定了“找不到就不回老家”的决心。女儿是1984年出生的,这个岁数还没结婚,在东北老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老家亲戚早已经指指点点了。
女儿反对老王到公园相亲,但也没办法。“她自己找不到,就管不着我了。”老王说,女儿年轻的时候不着急,三十岁以后着急了,也没用了。在中山公园连续待了几个周日,老王没有任何成果。“女孩太多了。”
无论是周日的中山公园、周一的天坛公园,还是周四的陶然亭公园、周六的玉渊潭公园里,如果仅从纸板上看,等待相亲的女孩远远多于男孩。在年龄段分布上,女孩大多是29岁到33岁,男孩则稍大一些。对于女孩家长来说,如果对对方的条件挺满意,但是发现对方有点迟疑,就会赶紧掏出女儿的照片,“先看看照片,看看吧。”
“男孩子可以往下找小十岁的,但女孩子等不起。”老王说,她眼看着男孩的家长很快就能聊到相亲对象,甚至有挑选的余地。但女孩的家长,却很难碰到合适的。
周日下午的中山公园相亲角里,出现了一位三十出头、长相普通的男子,他的工作是司机,收入并不太多。尽管这样,还是吸引了好几位老人。老人们有自己的规矩,只要有一位老人在聊,其他老人就会在后面排队等着,绝不会插话,这很像是古玩行里的规矩。一位头发几近全白的大妈,在问了户口、工作单位、房子之后,掏出小本子一一记下,然后凑了上去,颤颤巍巍地问:“你……你一月挣多少钱?”
“要不是找不到对象,哪个老人愿意舍下脸面这样呢?”老王说,“可是,难道还有别的办法吗?”
几千里的距离和老人的心
“我知道有点儿丢人。”老王说,女儿反对她来公园的最大一条理由,就是不想像商品一样,自己被摆在地上,让来来往往的人,挑来挑去,说三道四。在北京没有亲戚朋友,老王只能通过来公园的方式,尝试着给女儿找找。来了几次,甚至有点“魔怔”了。“只要在公园里看见还算过得去的小伙子,我就上去问人家一句,‘多大啦?有对象没有?’”
这几个公园里,像老王一样的外地老人并不少见。天坛公园七星石旁的相亲角,规模仅次于中山公园,老李是这里的常客。老李说,前些年来找对象的,基本都是北京的家长们。“但这几年,外地的家长越来越多,都快到一半了。”
不过与北京家长相比,外地家长的相亲成功率低了很多。旁边有个北京老人,女儿是1982年的。老李告诉他,那边有个人的儿子是1975年的,刚摆出来。老人刚想凑过去看看,但老李说了一句:“好像是外地”。那个老人把腿翘在石凳上,叹了口气,“还是算了吧。”
他指着写有儿女情况的纸板说,以前才不会写“京户”这种词,聊一句天就都知道了。房子也不用问,能来天坛相亲的住得都不会太远,“连北城的都少。”但现在不一样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老李说,他真心觉得这些外地家长不容易。“隔着好几千里地,操不完的心。”
一周六天的公园,让老王几乎筋疲力尽。很勉强地,她留下了几个男孩家长的联系方式,“几乎是把照片往人家手里塞。但能不能成,还要看女儿的态度。”
一位京籍老人说,孩子对公园相亲这种方式本身就非常抵触。“只要听说是公园里认识的,就根本不想见,”这位老人说,自己只能骗孩子,说是单位的老同事给找的。
老王还没给女儿找到对象,却认识了几位姐姐妹妹。河北、内蒙古、山西,“北方的这几个省份快凑齐了。”姐妹们的孩子都是女儿,大家凑在一起,除了抱怨女儿怎么不着急结婚之外,就是聊聊还打算在北京待多久。“没法从老家找,女儿在北京了,就是北京人了,不能再让她回老家。”
记者打听到,无论是中山公园,还是天坛、陶然亭、玉渊潭,这种相亲方式的成功率非常低。但老人们说,自己在家闲不住,“就算是为孩子做点事吧。”
本报记者 李嘉瑞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