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的小本子上,记录着她这一周的安排:“周一、周三、周五的上午,天坛公园;周四下午,陶然亭公园;周六下午,玉渊潭公园;周日下午,中山公园。”
一周七天,有六天的时间她都要去公园。不是去玩。她要去参加公园的家长相亲会,她要给女儿找对象。
女儿曾是老王的骄傲,但现在成了心病,只因为年过三十还没对象。每隔几个月,老王就会从老家东北来北京,住上个把月,帮着做做饭,陪陪女儿。
但这次,她说,她不是来北京陪女儿的,就是来给女儿找对象的。“找不到,我就不回去。”
只是,没那么容易。
地上的纸板和等待的老人
上周日下午两点,北京气温已经超过三十五摄氏度,中山公园里的游客比平时少了很多,但在格言亭旁却聚集着上百位老人。他们大多是六十多岁的年纪,相互并不熟悉。有的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摆着一块纸板;有的捧着纸板,一边展示着自己的,一边走着看看别人的。
纸板上写的是自己儿女的基本情况,他们都是来给孩子找对象的父母。纸板上几乎不会出现名字和照片,只有基本情况。如果是“京户”、“城区有房”或者“公务员”、“央企”,那一定会用更大的字体描出,因为这些都是加分项。如果没有这些,那也要标出或者找出其他的亮点,比如“170cm、110斤”,或者“孝顺”、“体贴”。有些情况,也会用更加隐晦的方式体现,比如“短婚”、“未育”。
每一块纸板都做成A4纸大小,并排放在地上,远远看去更像是劳务市场。老人们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坐在纸板后的小板凳上,等待挑选。如果被其他老人看中,老人就会站起身来,第一句一般是“你哪儿人啊?”户口是最先被问到的,紧接着就是房产、工作单位。至于长相,那都在这一系列硬性标准之后。只有条件符合了“门当户对”,老人才会从随身携带的布兜子里掏出儿女的照片,再让对方留下联系电话。
老人们几乎人手一个布兜子,一把塑料扇子。布兜子上大多印着居委会的安全提示,或者房产中介的广告;塑料扇子上则是“妇幼医院”、“幼儿培训”之类机构送的。他们都是乘公交或地铁而来,自带水壶,但在挑选门当户对的亲家时,却一点都不将就。
偶尔有年轻人从眼前走过,只要看上去符合自己的预期,老人就会停下手中的扇子,从板凳上欠起身来半蹲着,目光也从刚才的呆滞突然变得和善,瞪大眼睛,直直地盯着年轻人看上三四秒钟。哪怕小伙子的眼神有点闪烁,老人也会赶紧问上一句:“小伙子,你多大啦?”
直到年轻人摆摆手,留下一句“我是来旅游的”,老人才又慢慢坐下,眼里满是失望。
也有些老人的脸皮薄,不愿意坐在地上摆摊,只是手攥着纸板走来走去。只要是在公园的相亲角范围内,老人们都是心照不宣。两位老人的目光对上了,第一句话总是:“您的,是男孩女孩?”
老人们占据了很大一块长方形区域,几乎不会有导游把游客带到这里,老人们也严守界限。有挎着相机的散客闯入,就会被老人们“斥责”:“你不找对象,上这儿干吗来,出去出去。”
偏僻的地点和老人的脸面
在北京的几大公园里,常年存在着这种相亲会,其中中山公园的规模最大。几处公园相亲会的时间相互岔开,除了周二,其余的日子天天都有,即使春节期间也不间断。
公园相亲会的地点也有些讲究,并不在公园最核心的区域,往往都在比较偏僻、却又不太难找的地方。天坛公园的七星石畔,不在天坛的主流游览路线上,无论从东门还是南门进园都不会直接走到。陶然亭公园的东码头旁长廊,也是同样道理,一般游客找不到。中山公园的格言亭,在公园的最北边,游客从南门进园,几乎走不到那里。
没有老人能说清楚为什么选这样的地点,因为即使是来得最早的,也不过两三个月而已。只要给孩子找到对象了,就再也不想来了。而这些相亲会已经存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了。不过,老人们都很认同这些约定俗成的地点,虽然已经舍下脸面来“摆摊”给孩子找对象,但还是不想让游客看来看去,更不想让外国游客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