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7月1号,香港将迎来回归祖国20周年。从20号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港澳节目中心推出大型系列专题《成长》。节目围绕民生、慈善、互援、基建、立法、文化、教育、科技、拓展等十个方面,有事实、有观点、有回顾、有前瞻地报道香港回归祖国后发生的变化。今天推出第七集:《南下北上长歌同行》。

北上

曾芷莹:我们在香港有五个同学一起做一个研究,就是我们想去做一个油漆,就是那个涂料,可是我们希望能够做那种没有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然后我们做了一个自己的有机涂料。去年7月份左右,中五的暑假,代表我们学校去了上海,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决赛,二等奖。

曾芷莹,圣保禄学校中六毕业生。从香港到上海,1200公里,这个香港女孩跨过的不只是距离。

曾芷莹:我们现在还在微信上有联络,除了科学话题之外还会聊一些学习生活之类的,因为我们两地的文化也挺不同的,所以我也很有兴趣知道内地的同学都是怎么学习的,有时候他们会给我看他们中文的课本,跟我们学习的内容都蛮不一样的。

南下

记者:学的什么专业啊?

张涵玥:英文。

记者:当年从北京高考过来的?

张涵玥:对对。我想在大学的时候体验一点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我们高中班上就有三四个吧来香港的。

记者:你们班大概有多少人?

张涵玥:我们班有29个、30个人吧。

记者:那这比例还挺高的啊。

张涵玥:对。

张涵玥,香港城市大学大四毕业生。从北京到香港,2500公里,这个北京姑娘选择的不只是学校。

香港这边英文教学嘛,对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比较大的提高,就在语言上,而且它的教学系统也跟国外的比较接轨,如果以后要想出去工作啊或者读研究生,过渡的效果也会好一点。

2017年6月,这两个女孩,都在经历着自己人生当中的转折:曾芷莹等待着香港文凭试最终的成绩,期望着自己的梦想成真。

“我希望能考上香港大学。”

张涵玥的未来已经设定好,她满怀憧憬。

“我要到英国去读硕士。”

回归为香港和内地中断已久的教育交流打开了闸门,在经历了最初的好奇和观望之后,南下和北上逐渐成为潮流,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澎湃之势。在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之下,香港和内地的学生也在经历和选择,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跟过去有些不一样了:

曾芷莹:我中二的时候到参加过一个到北京的交流课程,我们会去北京的清华大学,两个星期会上一些普通话的课程,还参观了北京的一些名胜。那次引起了我对普通话的兴趣,就参加了学校的普通话课程,准备考水平测试。

张涵玥:我们同学之间要么是讲英文,他们要是普通话好的就跟我讲普通话。

记者:现在在你的身边很多香港的同学讲普通话已经讲得很好了是吗?

张涵玥:嗯,大部分都已经很好了。其实比我刚来香港的时候好很多。刚来的时候,很多同学的普通话不好,交流起来特别困难,我很多朋友他们的英文也不是很好,这边英文讲不好,那边普通话也不好,就不好沟通。

记者:那怎么办呢?

张涵玥:两边就试着表达自己。或者他们用广东话讲一讲,我们试着听一下。

  记者采访在香港读书的内地生张涵玥

林宝玉:自从回归以后,我们的政府很积极地推动中小学内地交流,很多次在施政报告里面提出要增加学生到内地交流的机会。教育局也因应不同的施政报告,通过委托办或者学校自办,还有就是资助社会志愿团体举办的方式不断地丰富我们的内地交流计划。

林宝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首席督学,她也是香港学生内地交流计划的主要负责人。如果说曾芷莹作为一名香港中学生是交流活动的参与者,那么,林宝玉则是这一系列计划的执行者和推动者。

林宝玉:我们最开始的时候只有三个计划。第一个就是学校举办的叫“赤子情,中国心”,给初中跟高小学生参加的。第二(个是)我们给高中学生参加的,领袖生奖励的计划。还有一个是我们教育局跟其他的机构合办的京港澳学生内地交流活动的夏令营。后来到2008年,这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施政报告里面提出我们可以每年由5000个名额增加到37000个,这个是很大的增幅。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施政报告就是2010年的,那个时候提出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里面至少参加一次内地交流计划。这次名额由37000个增加到接近60000个。我说的原来三个,然后又再多三个,这六个计划就成为我们以后长期举办的一个活动。

从5000增加到37000,从37000增加到60000——二十年间,数字快速递增,也让更多的香港学生有机会来到内地。教育交流始于接触与了解,发展于主题研究和学习,进步于培训师资、研究课堂的实际操作层面,而未来,也许有更多可能。

  香港到北京交流学生在天安门合影

会讲广东话,也可以学学普通话。香港中学生在久负盛名的清华大学体验到了完全不同的学习生活。动作还有些不到位,没关系,多练练就好了;普通话还说不太标准,没关系,能够尽力说就值得赞。

教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在中华民族绵延不息的发展历史中,教育始终在扮演着启迪民智,激发创造的重要作用,而“抬眼看世界”则是教育当中重要且关键的一环。香港城市大学校长郭位在他2017年出版的新书《心件——大学校长谈教育》这本书里,就谈到了交流对于教育的重要作用:

香港跟内地的交流我认为一个很大的成果就是让彼此的交往更加密切。交流就是为了了解,了解有好有不好,没有一个社会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一个社会都是缺点。譬如说香港的大学生每年有10%是内地的学生,这些非常优秀的学生我认为给香港注入了一股新血,让香港学生知道这些学生这么优秀,对于香港学生有很大的激励。这些学生到了香港之后,他也知道在这样一个社会,在很严谨的制度下,香港的教授,外国人很多,所以他们也可以比较接触,比较现代的高等教育,所以我觉得对两边的融合帮助是非常大的。

香港与内地在教育理念、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方法上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别,但是,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可以有效消除这些差别。香港当前的政治环境与国情教育不足有关,教育工作者应该勇于担当,带领学生从历史、文化、地理等角度了解祖国,促进身份认同,这对年轻一代、对内地与香港的两地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去年举办诵读比赛,在广州举行的,那一天香港有一些队伍去参赛,广州也有一些,但是他们都是各自去准备参赛。近年来我们有一个新的要求,就是他们要跟自己的姊妹校共同参加,所以每一队有两个学校的学生在里面。我们去看的时候,我们都分不出来哪个是香港的,哪个是深圳的,哪个是广州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表示他们学到很多不同的一些对方的好处,对方比较优势的地方,比如说朗诵的一些技巧、风格,他们在香港是学习不到的。

邝关秀菁回忆起这个场景时感慨颇深,她作为香港教育局负责香港与内地姊妹学校项目的高级教育主任,也没有想到,成果会如此让人惊喜。

邝关秀菁:我最近去看了一个老师之间的一个专业教学活动。我们香港一家学校的老师去讲一个语文课,就是微写作,就是学生写一些短文章的。那一天那个学校邀请了七家在内地的姊妹学校一同过来,老师全来了,全都是在同一个地方看我们香港的老师如何去教这个科目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然后教的老师跟其他老师分享他如何去准备这个课,他为什么要用这个策略去教。也有另外一些老师他们去提出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好的交流的体会。所以老师也跟我说他们学到了不少东西。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