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推动中欧化解分歧、凝聚共识
从双边看,中欧要携手,离不开双方关系的良性发展。当前,中欧之间的确还存在一些误解和摩擦,主要集中在经贸领域。观察认为,李克强在演讲中并没有避开这些现实问题,而是抓住“面对面”的场合就此阐述中方态度,化解分歧、凝聚共识。
如李克强在演讲中,再次提到了欧盟未能如期履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的问题,希望欧盟此问题上向世界释放维护多边体系和规则的积极信号。
中国2001年签署《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其中第15条规定,世贸组织成员在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数据的做法应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始终将“市场经济地位”概念与此相捆绑,拒绝履行这一承诺。
阮宗泽认为,这是当前中欧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重要问题,李克强此次欧洲之行多次提及第15条,表达对这一问题的关切,希望对欧洲领导人有所“触动”,是一种诚意的释放。
而针对外界质疑中欧贸易平衡状况的问题,李克强作出解释:中欧贸易平衡状况,是由各自发展阶段、比较优势和贸易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中方愿同欧方尽早启动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进一步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为欧方优质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面对产能过剩问题,李克强指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周期性现象,是结构性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方对钢铁出口不仅没有补贴,相反10年前就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出口。“把产能过剩归咎于中国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中方愿在全球钢铁论坛框架下加强分享削减产能的经验做法,建立中欧钢铁贸易机制,促进全球钢铁产业健康发展。
崔洪建认为,李克强上述表示很有针对性。他指出,此前欧盟有关中方产能过剩的政治化炒作、过度审查以及用“公平贸易”取代“自由贸易”、用“对等开放”来单方面对华施压等做法,其实都无益于中欧关系的与时俱进,更不利于中欧携手应对逆全球化、克服不确定性的努力。“李克强面对面地解释此类热点话题,并给出中方态度和解决建议,是维护双方关系的有力之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