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藏族村支书,一个汉族“老支书”,两人挨家挨户走访、解说,把“土地流转制度”推广到了甘孜州炉霍县,助当地群众实现增收。这只是四川藏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炉霍县因地制宜重点打造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带,仅甘孜州“十三五”期间就要建设3个百公里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带,由此逐步改变藏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现代科学技术的注入,更是让高原上“沉睡”千年的光热资源,转化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

新华社成都5月31日电 题:藏汉两支书携手种出高原“脱贫果”

新华社记者惠小勇、叶建平、魏兆阳

傍晚,炉霍县海拔3200多米的鲜水河谷,一排排灰白相间的大棚,在落日余晖下显得蔚为壮观。这是四川甘孜藏区第一个成规模的绿色蔬菜产业园。

高原蔬菜基地。新华社记者魏兆阳摄

34岁的藏族妇女阿佳,提着水桶正要离开大棚。“是镇上介绍我来这里工作的。前两个月每天80元,这个月涨到了100元。”

阿佳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斯木镇若海村人。爱人因病去世后,她独自拉扯着两个10多岁的孩子,是镇上重点帮扶的困难户。

3个月前,阿佳辞掉了县城小学的“临时工”,穿上了蔬菜基地的绿色工装。与每月增收1000多元相比,变化更大的是,阿佳不再是那个只会种青稞、小麦等传统农作物的藏族妇女,而成为了一名能在高原上种植番茄、黄瓜等蔬菜水果的“职业农民”。

在这个高原藏区有机蔬菜示范基地里,像阿佳这样家庭困难的“职业农民”有20多位。基地是盛煌农业公司投资打造的,老板盛学武来自我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在老家化龙镇乐业村,老盛是担任过26年村支书的致富领头人。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