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速推进“互联网+教育”,用互联网搭起一条条畅通无阻的道路,连接起教育资源匮乏的山村和外面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
“守护未来·给孩子成长的力量”喜迎六一儿童节系列报道
未来网(www.k618.cn)北京6月1日电(记者宋霞霞)“先画出兔子圆形的脑袋,再画出长长的耳朵,要注意之间的比例……”这是一堂由身处青岛的志愿者老师给广西忻城县红渡镇六蝶小学孩子们上的美术课。虽然孩子们与上课老师隔着屏幕,但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也让孩子们学得不亦乐乎。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习总书记也多次在扶贫工作中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加速推进“互联网+教育”,用互联网搭起一条条畅通无阻的道路,连接起教育资源匮乏的山村和外面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
细细的网线连接起山村和外面
“老师,这样的音乐课很有趣!以后还能经常为我们上课吗?”湖南省浏阳市澄潭江镇大明教学点的一堂课上,一名学生对着屏幕问道。而她问的这位老师,却远在15公里外的浏阳城区黄泥湾小学正同步给包括大明教学点在内的4个山区教学点的二年级学生们上音乐课。
在湖南浏阳,像大明教学点一样,接受网络联校教学的单人校(教学点)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城区黄泥湾小学、奎文小学等主校,采用“一托三(四)”模式,用网络对点连接,让山区孩子直接享受到城区学校音乐、美术、英语等专业老师的授课。
类似的场景也出现在地处四川宜宾大山深处的白云小学。每天中午,白云小学的孩子们围坐在教室里那个磨得发亮的水泥讲台边,聆听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为他们带来的精彩课程。
一根细细的网线,连接起了大山深处与外面的世界,也连接起了贫瘠的山村教育与最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据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发布的《回望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情况》,目前,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中,87.6%的学校实现网络接入,配备多媒体教室280万间,占普通教室的79.4%;82%的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其中53%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学校统一配备的教师终端、学生终端数量分别为768万台和1026万台,学校的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进一步夯实。
信息化打通优质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输出通道
今年“教育扶贫”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了2017年的教育任务——“办好公平优质教育”,强调要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办学差距。
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近12.7万所,占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7%,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达3.39万个。这些小规模学校大多地处偏远地区,普遍面临师资不足、生源流失严重、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
沪江首席教育官吴虹曾在上海教博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上海以外的很多地方,教育资源是极其稀缺的,这样的困境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