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片
扶贫培训送到家门贫困绣娘居家增收
5月2日上午,龙代琴提着绣好的一大包羌绣半成品,来到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她打算交完货后再领一批绣活回去做,贴补家里的开销。
在阿坝州茂县沟口乡水若村,龙代琴独自抚养着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和二女儿在读高中和初中,儿子上小学。母子四人靠家里几亩薄地艰难生活,是村里的贫困家庭。为了维持生计,龙代琴到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领取羌绣加工活,利用种地空余时间加工绣品,赚钱贴补家用。
“李老师,你看我这批货绣得如何?”龙代琴把一堆羌绣半成品摊在李兴秀面前。李兴秀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传承人,在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工作。
“代琴,你绣得越来越好了!”李兴秀一边拿起一块绣片看一边夸赞着。“谢谢!谢谢!”能得李老师夸奖,龙代琴非常高兴。她的羌绣手艺由“会绣”到“绣好”,得益于李兴秀的传授。
2015年和2016年下半年,茂县就业局在沟口乡水若村举办了羌绣初级和中级培训班,龙代琴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参加了培训。虽然从父辈那里学会了绣羌绣,但真正系统掌握羌绣的绣法,还是通过这两次培训。龙代琴勤奋好学,两次培训结束后,她不仅掌握了10多种羌绣针法和绣品图案设计,还学会了剪纸、编织服饰等,顺利考取了羌绣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还与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
自从与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长期合作后,龙代琴经常从传习中心领些绣活回家,利用空闲时间做。“绣得多的时候,1个月能挣千余元。”这些收入正好可以用于孩子们上学的开销。
茂县就业局局长竹勇介绍,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茂县紧紧围绕“贫困家庭有培训需求的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目标,把扶贫培训与当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结合,把羌绣培训列为重点培训工种之一,鼓励动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培训合格的学员,可直接跟茂县羌绣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回收,让绣娘们坐在家里就能增加收入,从而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访谈
如何打赢高原藏区就业扶贫攻坚战?
抓住就业培训“牛鼻子”
高原藏区包括甘孜、阿坝和凉山3个州的32个贫困县,贫困人口37万人,是四川省脱贫攻坚“四大片区”主战场之一。如何打好高原藏区就业扶贫攻坚战,5月4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就业局局长黄晓东。
记者:当前,高原藏区就业扶贫面临哪些困难?
黄晓东:高原藏区集民族地区、地震灾区、革命老区、高寒地区、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是四川省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今年四川省计划摘帽的16个县中,有6个在藏区,计划退出村621个、减贫人口8.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3万人,就业扶贫任务极为艰巨。高原藏区就业扶贫,既有四川省就业扶贫面上的共性问题,也有带有高原藏区特点的困难,比如就业观念匮乏,就业能力不足,语言交流障碍等。
记者:在高原藏区就业扶贫这场攻坚硬仗中,如何抓好就业培训?
黄晓东:扶贫先要扶智。抓好高原藏区就业扶贫,关键在于抓住就业培训这个“牛鼻子”,提高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本领,确保贫困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
今年,四川省将培训贫困劳动力10万人。高原藏区的就业技能培训,一要整合就业、农业、商务等各部门培训资源,通过共同组织、联合办学、梯度教育等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二要创新培训举措,可以建立片区内的培训合作体系,也可依托四川省内就业扶贫结对帮扶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培训联盟”,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资源的综合效益。同时,针对部分藏族群众不会讲甚至听不懂汉语的实际,开展“技能+语言”等引导性培训,提高他们外出务工就业的能力。三要强化培训监管,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