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际顺风车成去邻近机场主要方式
随着京津冀机场群进一步互联互通,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交通中心实现了航空、地铁、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到天津、石家庄城际出行成本的降低,以及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北京等地到天津、石家庄机场乘坐飞机。
滴滴出行城际顺风车数据显示,目的地为天津机场、石家庄机场的城际顺风车订单近一年增加了300%,而近期增速更快,2017年清明节小长假结束以来(2017年4月4日-10日)去往天津和石家庄机场的人流量较去年同比上涨了5.5倍。
除了“空铁联运”外,滴滴城际顺风车也已经成为京津冀旅客去机场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与空铁联运形成有效的互补。
此外,京津冀城市圈的发展也带动了北京周边河北、天津的旅游业发展,2017年清明节期间,乘坐城际顺风车去往河北白洋淀、张家口、秦皇岛、天津盘山等景点的人次同比增加335%;其中白洋淀、张家口、秦皇岛的人流量同比增幅最大。
人物
滴滴顺风车主:接送459人往返北京燕郊
459名,这是滴滴顺风车主杨志权的接单数。杨志权是京津冀城际顺风车接单最多的车主之一,他已经接送了459名往返北京—燕郊的乘客。杨志权开顺风车的初衷就是为了找个往返的伴儿,减少旅途的寂寞,没想到这么多单下来,让自己多了一份职业。
挑选乘客,规划路线,接送乘客,杨志权一般不会限制乘客去北京的目的地,但三个人的方向必须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而且不往返绕路。
从城市建设者到顺风车主
想象中的顺风车主应该是在CBD、中关村工作的白领。他们有着不错的工作,工作都很忙,缺少时间交友,每天两三个小时的上下班旅途希望有人陪伴。
去年,在顺风车主的见面会上,北青报记者发现,白领确实在顺风车主中占据很大比例,但也有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打工者”。杨志权是他们中的一位。如今,他的身份更加多元,不但是城市工程项目的建设者,还是跨城顺风车主。
1986年,17岁的杨志权来到北京,第一份工作就是给一个砖厂搬砖,人小、体力小,自然干不动,车间主任心疼他,让他拉着小车去扫灰。“扫灰也不是人干的啊,每天鼻子眼儿、耳朵、脸全是灰,我们当时根本不知道口罩这种东西。”杨志权回忆,不到一个月,他便辞职了。
辞职后,杨志权便在一家建筑公司,跟着一群河北人学做工程。“我很感激他们,是他们带我入行的。”从扫灰小弟,到工程学徒,五六年后,杨志权就开始自己带着人做工程了,日子也逐渐有起色了,不仅在家乡买了小洋楼,还有了不少存款。
谈项目,接工程,建工程,到工程落地,令他没想到的是,干了30年的工程后,“顺风车”走进了他的生活,并让他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倍感充实。
2015年,杨志权从门头沟搬到燕郊,今年年初,因工程需要,他每天需两次往返市区和燕郊,4个多小时的时光,一个人实在难熬,加上自己热闹惯了,又爱结交朋友,他决定试试滴滴顺风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