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理念:包容性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严峻的社会问题。近期,美国退出 TPP 并计划撕毁多边贸易协定,使经济全球化似乎出现倒退趋势。但是,现代生产方式、全球生产网络和现代通信技术已经把世界上很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世界已经不可能退回到完全的孤立主义和封闭时代。因此,在这个历史节点上,世界需要的是改革经济全球化的机制,而不是推倒重来。
不难观察到,当今世界回荡着谋求改革的声音,而改革尤其需要新的思维和新的模式。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拥有成功发展经验的大国,我国应该为经济全球化改革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从解决全球化负面效应来看,新的国际经济治理模式,需要顾及社会基层的利益,需要让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延伸至更多的地区,需要让经济增长惠及更多的民众。而过去 30 多年的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很难实现这样的目标。因此,既要继承经济全球化有益的一面,也要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讲,应该摈弃新自由主义思维,树立起“包容性全球化”的旗帜。而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和精髓;“一带一路”将成为引领包容性全球化的一面旗帜。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共建“一带一路”就是用“丝路精神”推动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所谓“丝路精神”指在“丝绸之路”上薪火相传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将“秉承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这其实正是“丝路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理念的有机结合,是开创包容性全球化道路的重要尝试。
“一带一路”建设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议,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首先,应重视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在维系社会公平和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而不是依赖市场机制解决所有问题;其次,推崇发展道路选择的多样性(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只推广一条道路,即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每个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探索适宜的发展道路;第三,强调国家之间发展战略的对接,寻找利益契合点,这并非仅仅满足资本“信马由缰”的空间扩张需要,将让更多地区受益;第四,坚持“开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理念,突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把寻找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放在首位,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第五,遵循“和而不同”的观念,在维护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共谋发展、共求繁荣、共享和平。
因此,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这就是包容性全球化。从历史趋势看,包容性全球化可以视为经济全球化的 2.0 版本,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或许这就是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后新的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