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关乎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多次提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提出,沿线各国合作重点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笔者认为,“五通”与绿色息息相关。环境政策对话及环境标准对接是政策沟通的组成部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贸易和绿色金融分别是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亮点,而生态环保合作是促进民心相通的有力措施。可以说,绿色“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一带一路”主要涵盖防范“一带一路”建设负面环境影响、开展生态环保合作项目、共同提高沿线国家环境治理能力等内容。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承诺。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中国政府在《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要促进企业按属地化原则经营管理,积极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强调,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化建设。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呼应了国际社会的关切。201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呼吁各国积极参与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倡议及项目实施提供安全保障环境。联合国希望“一带一路”建设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结合起来。中国环境保护部也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订了建设绿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契合了沿线国家的需求。随着沿线国家陆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环境社会考量也逐渐成为相关国家的关切。例如2016年12月,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召开“中巴经济走廊环境主流化”研讨会,与会代表提出需重视清洁煤电、项目环评等议题,有代表提出中巴经济走廊应建成“生态走廊”。
1、绿色“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
绿色“一带一路”是推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能给所在国带来生态环境效益,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首先,绿色“一带一路”是推动沿线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
交通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轴心,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能改善沿线国家的交通状况,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
能源项目能有效解决走廊国家电力短缺问题。孟加拉、缅甸、巴基斯坦、印度、柬埔寨等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缺电问题,中亚国家也有季节性缺电问题,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难以得到保证。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政府和居民收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矿业和林业资源丰富,中亚和西亚国家的油气资源丰富,中南半岛国家也有较为丰富的矿产和森林资源,自然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在一些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单个矿业项目甚至能影响国家经济格局。
其次,绿色“一带一路”是发挥环境社会效益的积极举措。
“一带一路”建设能给所在国带来生态环境效益。水电、火电和新能源等电力项目能为所在国提供能源,减少当地对煤炭、燃油、木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缓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降低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例如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大型火电项目,将替代当地现有的一批小型、低效、排污严重的小火电,环境效益显著。铁路公路等新建或升级改造项目,能较大幅度提高运输速度和效率,降低单位运输距离的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减轻噪声污染、扬尘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提高当地的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中国重点行业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出,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管理和人员能力水平的提升。中国在海外建设的工业园区,通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不仅服务于园区,还能服务周边市政和居民,提高当地的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第三,绿色“一带一路”是中企践行环境社会保障的有效举措。
通过践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理念,中企在海外项目环境社会管理中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三峡集团在投资建设中巴经济走廊的卡洛特水电站项目中,主动遵循国际金融公司的国际通行环境社会标准,妥善解决征地移民、下泄流量、鱼类保护、流域整体环境影响评价等问题,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中国路桥工程公司在肯尼亚蒙内铁路的建设中,通过保育沿线自然保护地和野生生物、设计多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发布项目社会责任报告等方式,建设了一条“生态环境和谐之路”,受到了广泛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