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五届北京现代种业博览会展出无人机
北京农科城通州国际种业园展示中心
北京农科城顺义园菊花文化节
北京农科城密云园开展科普活动
北京农科城密云园“玫瑰情园”
全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育种大数据平台——金种子育种云平台建成并使用;世界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世界首张西瓜基因组序列图谱;打破了蔬菜高端品种国外垄断的“京春黄”“京春CR”“京葫36”等蔬菜新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果蔬绿色防控新技术、“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建立国家母婴健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类9种婴幼儿配方奶粉成功上市,并打开了香港市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之一的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开工建设;科技对首都农业的贡献率超过71%……
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都与一个平台紧密相连——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以下简称北京农科城)。
第14份中央一号文件仍聚焦“三农”工作并强调: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北京农科城一直以来致力于践行中央精神,经过6年拼搏,已成为国家“一城两区百园”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的龙头,在高精尖农业产业培育、首都食品安全科技保障、绿色发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等方面,北京农科城工作成效显著,并被列入《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籽种产业,打造农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基础
航天育种组培车间里,经过神舟飞船搭载的试管苗被精心地筛选和繁育;在高通量分子育种研发平台,世界最高通量的道格拉斯分子标记检测系统每天可检测50万份样品,育种效率和精确性大幅提升;农业物联网技术与集成应用服务平台,可让专家远程科研育种,让数万亩园区实现生产环境实时监测……
这不是对未来农业的畅想,而是位于北京通州区于家务乡的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的现实,是正在加快打造的“国家种子硅谷”。
2010年8月16日,北京农科城在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的联合推动下,正式启动。几年来,北京农科城本着“央地联动、资源统筹、服务引领、产业融合”的原则,不断创新机制体制、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产业链条,搭建了5个国家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平台、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就是“元老”之一。
作为北京农科城专业的种业科技园区,通州种业园目前已拥有了高通量育种研发服务平台、农作物种质资源交流共享平台、物联网集成与应用服务平台和农作物品种权展示交易平台四大平台,聚集了60余家国内外的育种研发企业,实现了作物、果蔬、林木种苗等一系列领域的良种创制,给农民和消费者带来了实惠,“京葫36”西葫芦新品种成功打破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抗TY病毒番茄品种实现了国产化,太空香蕉、太空树莓、太空月季等作物销往广东、海南、辽宁等多个省市,推广面积超过10万亩。
“北京拥有全国最丰厚的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最多的农业科技智库、最强大的科研力量。”北京市科委委员张虹说,“北京农科城的建设,就是要在现代农业产业的创新链建设上取得突破,真正发挥首都农业创新的比较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科技的供给效率,把农业的竞争力提上去。”
6年来,北京农科城积极推进14个现代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建设,联通产业上中下游,打造了生物种业、奶业等11条品牌产业链,现代种业产业链是重中之重,在每个农业产业链条的源头上都跟种子有关。
北京农科城现代种业产业链从“良种创制、成果托管、技术交易、良种产业化”四大环节进行改革创新,整合了200多个央地科研院所、种业龙头企业和相关服务机构的优势资源、500台(套)的科研仪器设备、42万份种质资源,实现了万余项种业科技成果的信息登记,不断加快种业成果产业化进程。其中,优质玉米品种“京科968”,仅2016年新推广种植面积就达到约3000万亩,累计推广6300万亩,2017年将实现累计推广面积超亿亩。
2018年底前,通州种业园又一个种业创新平台——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即将上线。新建的研发中心将集种子技术孵化器、国家级种子实验室、种业品种实验基地、种子检测实验室、先进育种技术人才培育基地等于一体,通过打造通州国际种业园区创新升级的新引擎,聚合首都科技创新要素,形成聚集效应,力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落地通州园区,形成种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使首都种业科技对全国现代农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推进符合北京新功能定位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