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铁宠物舱的灯光在京沪线上次第亮起,亿万"毛孩子"家长悬着的心终于有了安放处。这场始于8月8日的服务革新,看似只是运输服务的“小升级”,实则是铁路部门回应社会需求、拓展市场边界、提升服务温度的“大动作”。

这一举措让我们看到公共服务开始用精细化的触角丈量社会情感需求的深度。

市场起着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高铁宠物托运亦有这番语境。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宠物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3000亿元,宠物的数量达到1.2亿只,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500亿元。“它经济”的繁花似锦,可见一斑。在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高铁宠物托运的适时推出,更是为“它经济”平添一把火,此举是在适应消费结构变化、增强供需适配性上做文章,也是铁路部门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捕捉。

精准的,不仅仅是对市场需求的捕捉,更是对消费人群的定位。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北京和上海宠物主的数量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宠物主人最多的地方,也是需求最多的地方。此次,京沪高铁试点推出宠物托运服务,不仅连接着北京、上海这两大宠物主聚集的一线城市,以及济南、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且宠物饲养率较高的城市,未来有望逐步推广至更多线路,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宠物托运网络,进一步激活宠物出行市场。

当下,越来越多家庭将宠物视为“家庭成员”而非“货物”,高铁宠物托运就体现了铁路公共服务对现代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尊重。可以想象,这一服务若推广至全国,将推动更多包括商场、公园在内的公共场所不断完善宠物友好设施,为城市治理如何平衡“人宠权益”提供了样本,并加速社会对“人宠共处”共识的形成。由此可见,这不仅是一项运输业务的创新,更是提升社会发展质量的举措。

高铁宠物托运,用心服务不会说话的“乘客”。文明社会的意义在于,当老百姓开始提出每一个细微的民生需求时,都会有某种机制或者力量予以支撑。而对于每天运送千万人次旅客的高铁来说,或许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持续保持这种对“人”的体察与关怀。如今,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已超过4.8万公里,在硬件优势确立后,服务软实力的比拼成为新赛道。所以说对于高铁宠物托运,公众是抱有诸多期待的——期待能有更多元的服务推出、更广泛的线路覆盖。随着这项服务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我们盼望看到更多这样的“暖心之举”。(作者:谢伟锋)

编审:唐佳蕾 王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