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靠一手织补绝活在南宁已打拼18年——
这俩穿针引线的汉子收了4个女徒弟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黄占玲/文 徐天保/图
核心提示
在一些人看来,穿针引线这件事,女人要比男人在行得多。今年48岁的肖冬连和谢国强,来自湖南娄底,在南宁生活了18年,他们的织补手艺在业内小有名气。本报曾在3年前报道过他们,如今再次回访,他们不仅收了徒弟,还打算将这份工作视为一辈子的事业。
1
初学织补,他还有些害羞
大概在24岁时,肖冬连第一次接触织补。当时,他的小姨子在外地学了织补这门手艺,回到湖南长沙开了一家织补店,生意红火得不得了,便喊上肖冬连和他的大舅子谢国强一起加入。一开始说要学织补,肖冬连是有些拒绝的。“我心里有些害羞,毕竟自己是个大男人。”肖冬连说。不过,学下来,肖冬连发现这门手艺很有挑战性,需要自己精心钻研,也就摒除了内心的害羞,一心一意学了起来。
等到两人已经开始熟门熟路时,谢国强却发现,长沙的织补店实在太多,他们要想再开一家分店,非常难。1999年,谢国强接受朋友建议,来到了南宁找商机。结果一考察,发现南宁并没有织补的店,于是他便马上喊上妻子和肖冬连一家一起,来南宁开了一家织补店。
2000年,织补店在南宁市北宁路正式挂牌开张。由于南宁市民都不太懂什么是织补,谢国强还要和大家解释;大约过了半年,他们的织补店才正式打开了市场。
2
细心摸索,功夫全在针下
谢国强告诉记者,所谓的手工织补指的是仿照衣服原有的纹路,将已经破损的地方补好,且被织补好之后的地方和衣物看起来相差无几。这门手艺的过程听起来挺简单的,但做起来却相当复杂。
首先要准备好针、绷子、剪刀等工具。其次,在织补之前,要先从衣物的接缝处找出相同的线,用于织补破损之处,这样织补好的衣物才能看起来无太大差别。可是衣服接缝处的线都藏在衣服内里,有时织补好的破洞和衣服相比看起来就会有色差。“有一两次遭到投诉,我就解释说,只要拿回去多洗几次,经过阳光晾晒,颜色会慢慢相同。”谢国强说。
一切准备就绪后,就要给衣服上好绷子,真正的织补便开始了,这是谢国强和肖冬连认为最难的地方。因为织补要按照衣服的纹路来进行,光有技巧却不懂得细心观察和摸索的话,是无法完成的。
肖冬连给记者示范了一件衣服的织补过程,只见他熟练地进行穿、捻、按、挑,在经过这几个步骤之后,还要借用另一根针的辅助,对原本的针线进行按压,这一过程就像传统的壮锦织布,需要借用工具将布匹压得紧实。肖冬连算了一下,一个如小拇指一半大小的破洞,如果纹路比较粗,需要花费2至3个小时织补,如果纹路比较细,则需要花费5至6个小时,“一天能织补好两三件衣服,已经算是极限了。”肖冬连说。
3
传承手艺
收了4个女徒弟
一转眼,两人干这个行业已经有18年的时间。熟客也越来越多,熟客们从最初的惊讶男性缝补,到现在一见面就喊“肖师傅”、“谢师傅”。由于常年的工作,他们也患上了职业病,谢国强的颈椎、腰椎不太不舒服,而肖冬连的眼睛则不太好。但让他们感到自豪的是,到目前为止,在南宁仍旧没人能超越他们的织补手艺。“我们靠着这个行业吃饭的,手艺当然要越来越精湛才行。”谢国强说。
谢国强说,最初大家都拿几十元的衣服来织补,但现在大家只拿几百元以上的衣服来织补,“几十元的衣服破了直接换新的,几百的才会拿来织补。”当然织补衣物也成了大家对生活的一种纪念,曾经有一位退伍老兵,委托自己的儿子修补一件军装,军装上都布满了大大小小几十个被虫子咬破的破洞,肖冬连花了两三天才织补好,看到织补一新的军装,顾客对两人竖起了大拇指。
谢国强称,他们最初从事这门行当,是为了养家糊口;但随时间的堆叠,他和肖冬连都已经逐渐爱上了这门技艺,“不仅是一门生计,更是一种兴趣和热爱。”如今,他们已经收了4个女徒弟,“我们也想收男徒弟,但男性都不愿意干这个。”谢国强和肖冬连已经商量好了,只要还有人需要,他们会一直把这间店开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