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跌倒”又“爬起”!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几问几答
中国网4月25日讯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行。“天工Ultra”速度最快,以2小时40分钟14秒的成绩夺得冠军;亚军“小顽童”(N2机器人)全程自主“战斗”,不需要陪跑员;获得季军的“行者二号”续航能力突出,全程没有更换电池。观众除了惊叹于各家机器人的“各显神通”,也对摔跤、掉零件等一些“翻车”场面津津乐道。
这场备受关注的比赛背后,折射出了人形机器人怎样的发展现状?
机器人马拉松:娱乐的背后是什么?
这场马拉松比赛拉近了机器人这一高科技产物与人们的距离,再次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向了现实场地。虽然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但也为后续的研发工作集结了珍贵的“错题集”。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副教授唐宋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场比赛主要考验了人形机器人的两方面特性:轴承和机械结构的长效稳定性,以及算法的鲁棒性(系统在面临内部结构或外部环境的改变时,能够维持其功能稳定运行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人形机器人的难点则在于怎样和人协作,怎样与人所在的物理世界进行交互、反馈,最后形成决策并执行。
唐宋指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能够驱动一系列的产业发展,比如机器人轴承、谐波减速器等,“一个龙头性产业能够带动起上下游的发展。就像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好像就是刷刷网页、聊聊论坛,后来因为不断地去培育它,逐渐带动起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还有通讯、手机这些行业的发展。一个产业要培育起来的话,在前期还没有成型、成功的时候,就要花大量的力气,投入人财物,来让它引领各方面的发展。”
唐宋认为,这次的马拉松比赛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后续应该怎么做、要做到什么程度,还需要产业界、学术界和政府一起进行充分的讨论。
为什么要执着于让机器“像人”?
由于现实中的楼梯高度、工具尺寸和使用方式等都是根据人体结构所设计的,因此将机器人设计为人形,能够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环境,直接利用现有设施工作。例如,特斯拉研发的Optimus已经具有分拣电池、行走、执行工厂任务的能力。广东深圳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Walker S系列工业人形机器人也已进入吉利汽车、比亚迪、富士康、顺丰等许多工厂实训。优必选创始人周剑介绍,公司目前已获得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
唐宋指出,如果面对有坡度、沟坎或碎石的野外场景,人形的行走模式要更便捷。他也表示,“人形”的定义也许可以更广一些,不一定必须是两条腿、靠双足来行走,也可以是一个轮式底盘加上可伸缩的上体、以及两个手臂,这样的设计也能够起到协助人类的目的。“这些事情都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思考的空间。”
推广使用人形机器人当前面临什么挑战?
唐宋分析,首先是路面的交通状况很复杂;其次,目前,人们对于机器人进入家庭、养老院等实际的生活场景,接受度还不是很高;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尚未健全,伦理领域需要完善。
“在推动产业阔步前行的同时,对于伦理问题应同等重视。”唐宋说,“比如个人隐私保护。机器人是一个信息物理系统,和电脑是一样的,容易被黑客操控,暴露用户隐私。”此外,他还提及责任归属问题,例如出现事故或纠纷该如何处理,以及是否有相应的商业保险等。
唐宋表示,许多政府机构以及企业单位都在对伦理问题进行研讨,只是目前的发声力度并不大。在企业中,可以增加伦理方面的考核,或者将其作为项目申报的硬性条件。“这样一来,随着研究的进展,伦理方面也会逐渐跟上,两者能够相互交织起来,最后达到一个比较和谐的状态。”
机器人半马虽已落下帷幕,却进一步拉开了产业“马拉松”的序幕,催生了大众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关注热情。赛场上的每一次跌倒,都在为未来蓄力。(吴晨笛)
编审:魏婧 王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