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4月8日讯 (记者卫芸辉)由保尔森基金会和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2021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以下简称“保尔森奖”)启动仪式于今日上午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前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等参加启动仪式并发表主旨演讲。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特雷西·沃斯滕克罗夫特、保尔森基金会生态保护项目总监牛红卫等国内外嘉宾参加了启动仪式后的高端对话会。
迎百年变局,促绿色发展
杨斌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一年有余,深远影响还在持续蔓延,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人类社会面临的健康威胁、经济危机和环境挑战,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基于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面对疫情引发的世界动荡和全球化受阻,清华大学和保尔森基金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深度合作,继续展示着我们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杨斌说。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保尔森奖”评委、中国湿地保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广仁在发言中指出,“十四五”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主要目标。他表示,对于任何希望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目标的国家来说,中国的经验都值得借鉴。
马广仁强调,展望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切实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发挥“十四五”规划目标的统领作用,使之成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南。
全球经济净零排放,是挑战也是机遇
“到本世纪中叶,全球经济实现净零排放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一个非凡的机遇。这就要求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密切合作,利用美国和中国的领导地位来促进这个目标的实现。”当被问及中美两国在绿色投资、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方面的协作时,“保尔森奖”评委、高盛公司前合伙人特雷西·沃斯滕克罗夫特这样回答。
他指出,若想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除了需要找出更加平衡的方式,还要加速经济转型,建设一个更加公正、更加有包容性的社会,这也是全球基础设施具有气候韧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保护须加大资金投入,动员社会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保护好中国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还会对全球环境保护和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牛红卫认为,环境保护不能只靠政府,应动员更多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生态保护领域。
她认为,目前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环境非常好,相信当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后,会有更多社会资金和公众参与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景必将广阔且光明。
“保尔森奖”由保尔森基金会于2013年发起,自2017年起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备受关注的年度奖项。今年的“保尔森奖”将聚焦“绿色创新”和“自然守护”两大类别,立足城市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两个维度,征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