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正在展览中的画作。中国网记者吴亮 摄
中国网10月30日讯 (记者李智)10月29日至11月1日,由青少年创作者带来的“穿过能面巷”——断层艺术展在北京艺术汇聚之地798上演。
著名画家崔自默,新闻工作者朱学东,中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专家组成员温斌博士,女童保护基金传播官石书麒,自然阳光市场营销与品牌创新高级总监陈杰娜等嘉宾出席了29日举行的艺术展座谈会。
“断层”指的是当前许多中国青少年与他者在认知上的隔阂、错位与冲突。他者既包括以父母为代表的上一代,也包括其他青少年群体和众多与自身经验相矛盾的社会认知。00后艺术创作者、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服装系学生乌可提出了这一概念。
乌可告诉中国网记者,“有些人可能会认为青少年承受能力差,产生伤痛感是正常现象,这种伤痛感会随着时间而消失。事实上,很多青少年的伤痛感来自于社会压力和不被理解,他们中一些人也会真实存在心理疾病。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大家更多关注青少年心理状态,增加沟通与关爱,让这一代青少年能够成为真正的‘后浪’,健康成长。”
本次展览一共收集了25套作品,来自包括乌可在内的14位24岁以下青少年艺术家。他们用画作、雕塑、影片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反映出青少年由断层引发的痛感和思考,让人正视断层的存在,也向世界展示Z世代超越前辈的精神成长速度。
今年20岁的参展青年创作者诺泽是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影视制作专业的学生,她的作品是一部名叫《儿子》的影片。诺泽希望通过影片展现出人的两面性,她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绝对的好人,也没有一个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一定会有两面性。
年仅16岁的青年创作者刘云鹏坦言,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有时会较为紧张,“我从小不愿意说话,更喜欢观察。绘画创作可以表现自己关注的东西,表达我的想法,让大家看到我,同更多人产生共鸣。我希望我的父母可以看到这个展览。”
座谈会现场,崔自默在同青年创作者交流时表示,每一代人生长的时代不一样,环境肯定也不一样。只有做了父母,才能理解父母的心理。他们虽然本意是为子女考量,但教育方法存在差异,会产生不同结果,“这其实就是‘断层’,断层就是墙壁,我们看不到墙的那边,要想看到,只能走过去。”
朱学东认为,随着时代发展,物质生活不断丰富,技术不断进步,需要调整对青少年的沟通与教育方式。
陈杰娜对到场的青年创作者表达了认可,她希望他们将今天在现场说的话也告诉自己的父母,增加沟通次数,让父母更认真地去重新认识他们。她强调,“你们每一个个体发出来的能量,可以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