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酝酿阶段
酝酿阶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炮轰沈阳城,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军队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标志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
战略防御阶段
防御阶段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
-
战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百团大战物力、兵力严重不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
战略反攻阶段
反攻阶段

1944年,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1945年,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春、夏季攻势,扩大了解放区,打通了许多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当时,由于国民党军队主力分散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日军占领的大部分城镇、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区都处在解放区军民的包围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务,自然地主要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军队来进行。
-
日本战败
日本战败

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1940年日军实际占领区投降。1945年8月16日,苏军总参谋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天皇1945年8月15日所发表的投降声明,仅仅是无条件投降的一般宣言,并未向武装部队发布停止敌对行动的命令,而且日本军阀仍在继续抵抗,因此,日本尚未实际投降……远东苏军将继续对日攻势作战。”战事直到1945年8月23日苏军占领旅顺港口才真正结束。
-
日本投降
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同年9月9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现南京军区大礼堂)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投降书。盟国代表、中国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表示接受日军投降并缴获出他的随身佩刀,表示了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
战后结果
战后结果

抗日战争期间,在华日军人数最多时有近200万,协助日军的中国“伪军”最多时超过100万(整个抗战期间“伪军”总人数约为210万)。八年抗战,日本方面315,861人阵亡,502,213人受伤,不包含大量依附日军的中国部队,伪军等。
经过中国历史学家多年研究考证、计算得出,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