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节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栏目火了。今年两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成为首位“直面”媒体提问的部长,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与 “诗词大会”有关。
“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之后,激活了脑海中自己背诗词的记忆,激起了大家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必须要重视。”陈宝生说。
“诗词大会”以及2000年出生的冠军武亦姝迅速走红,引发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但在很多一线语文教师的眼中,仅仅有几个“飞花令”一样的词汇登上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单还是远远不够的。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语言上最精妙的地方,希望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保住我们的‘根’。”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老师何杰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说。
让学生背古诗词“很困难”
2014年,北京语文高考试卷满分150分,而背诵默写只占了3分,第二年北京市相当多的考生放弃背诵古诗文——“这3分我不要了”。
“教书25年,让多数学生背古诗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时常会为学生对语文的轻视感到担忧。”何杰说。何杰教的是文科实验班,在高三复习时,语文的自主复习时间是最少的。
“文科生如此,理科生更不敢想象。”何杰表示很多语文老师都对这样的情况感到无奈。
“背诗词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分数所占比重较少,所以相同的时间用来学习数理化,效果会更好。”已选择学理科的高二学生小义(化名)告诉中国网记者。
何杰认为学生选择一些实用性的科目是合理的,但不等于人文学科不重要。
“人文学科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活的有目标,它让我们活的有动力,它让我们更好的为人处事,可以说,它是我们幸福的一个保证。”何杰说。
国学等传统文化日渐受关注
2005年11月,当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王莉看到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时,她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我们应该反思,怎样能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王莉对中国网记者说。王莉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一直致力于呼吁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全国人大代表冯玉萍也已经连续5年,累计提交近10份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中国传统文化好似一杯陈年老酒,需要慢慢去品味。”冯玉萍对中国网记者说。
“还是能感受到近几年传统文化正在被日益关注和慢慢复苏。”钰涵国艺会馆创始人梁尹溪告诉中国网记者。
十年前,梁尹溪创办了自己的国艺会馆,开设书法、国画、古筝等传统文化课程。
“起初一些成年人是抱着附庸风雅的心态,而青少年多数是为了考试加分,但是他们真正走进传统文化时,就会发现自己找到的是心灵的回归和满足,”梁尹溪说,“很多人都爱上了传统文化,一些孩子的个性也变得更加沉稳。”
她的会馆,从最初的4名流动学员,到如今已有300余名的固定学员。
传承文化应避免形式大于内容
“当人们进入到物质富足的阶段时,必然就会有精神和审美的需求。尤其是现在的80后,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精神是需要一些东西去支撑的,而传统文化是丰富我们精神世界的佳品。”何杰说。
“《论语》、《孟子》等‘四书五经’的文字中,有许多可以去寻找的精神力量和思维方式,现在的积极心理学《论语》里全有。”他说。
目前,国内一些学校开设了不同的国学课程,有些课程是“穿着汉服诵读《弟子规》”。
何杰认为学习传统文化不应只流于形式,“不应把过去的繁文缛节搬过来,这本身就不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
这两年,梁尹溪看到越来越多的国艺培训学校在上海拔地而起,“现在这个行业鱼龙混杂,有些人一心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赚钱,其实真正的传统文化是一种精神,是深入骨髓的,就像我去买一捆没有农药的蔬菜,它是一种童叟无欺、最原本的东西。”
“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应是对现代生活起到积极作用,传承的真正意义是首先知道我们有什么,把这些精髓放进生命体验当中,只有让人们觉得对自己的生命有价值,大家才会感兴趣,才会听进去。”何杰说。
(文字/尚阳 策划/焦源源 尚阳 谢露莹 陈训迪 摄像/王怀荣 陈思扬 焦源源 剪辑/王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