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是交际主体在外宣翻译这一领域通过语言符号构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国家层面意识形态、发展理念、价值体系、利益诉求的外在表征,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能建构良好国家形象,为我国和平发展谋取更为稳定、友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可从任务、路径、原则三个方面展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西方国家开始不断“甩锅”我国,污名化我国,千方百计要遏制我国发展势头。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办、国办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指出,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听清、听懂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使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构建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为我国和平发展谋取更为稳定、友好的外部环境

2019年10月18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指出,中国整体形象保持稳定,内政外交广受好评,在科技、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全球治理表现认可度高。虽然我国整体形象正逐步优化,但也要清醒认识到,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些西方国家会千方百计遏制我国发展势头,妄想以此达到打断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之目的。我们越是强大,这样的阻力就会越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绝不平坦。建构良好国家形象,事关政局稳定,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国家形象指国内外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综合印象与评价。国家形象在根本上取决于国家综合国力,但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是被建构出来的,是主观的,并非客观现实的直接映射,是人们大脑主观加工的产物,是一种人们的主观印象与评价,是人们对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的心理预设。外宣翻译肩负着使用外语“武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建构能充分展示我国优势和特色的国家形象的重要历史使命。构建中国特色外宣翻译体系能有效建构良好国家形象,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我国,消除偏见和误解,增强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同,有效避免被包围遏制、污名化,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更为稳定、友好的外部环境。

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指就国家事务和相关国际事务发表意见的权利,国际话语权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地位的重要参数之一。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我国做出了巨大努力和牺牲,为全世界抗击疫情提供了经验和支援, 充分展现了大国担当、大国风范和大国气度。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却频频“甩锅”、无端指责、恶意诽谤、污名化我国。这说明尽管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国际话语权在不断增强,但“西强我弱”的格局仍未发生根本改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中依旧掌握着主要话语权,我国国际话语权仍处于劣势。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相应的也需要不断增强我们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我国的重要窗口,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需要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称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是加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渠道。构建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在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此外,外语人才培育是构建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的重要一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坚持培育拥有较强外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能力、批判精神、人文素养、又红又专的外语人才,为又好、又持久地推进中国特色外宣翻译话语体系构建及国际话语权建设添砖加瓦。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