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士气:“上下同欲者胜”

以新的一年里要办的大事、要事和喜事为重点,展望美好未来,擘画发展蓝图,鼓舞军民士气,提出工作要求,也是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的一项重要内容。比如,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要求,“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再比如,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天降。我们要树立必胜信念、继续埋头苦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开好局、起好步。”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号召大家,“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胸怀天下:“世界大同,天下一家”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每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都会以“胸怀世界、心系天下”的中国情怀,呼吁世界多一份和平、多一份合作,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2014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他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共同的美好家园”。在2015年的新年贺词中,他表示,“中国人民关注自己国家的前途,也关注世界的前途。非洲发生了埃博拉疫情,我们给予帮助;马尔代夫首都遭遇断水,我们给予支援,许许多多这样的行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怀。当前世界仍很不安宁。我们呼唤和平,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让所有的人民免于饥寒的煎熬,让所有的家庭免于战火的威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和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他强调“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世界各国人民要携起手来,风雨同舟,早日驱散疫情的阴霾,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关于中国的角色和作用,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在新年贺词中向国际社会清晰地进行阐释。比如,在2016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面对身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再如,在2018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积极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信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承诺,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开辟人类更加繁荣、更加安宁的美好未来。”又如, 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指出,“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总是能给人们以深刻启迪。过去的2020年,百年大变局与百年大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各国都面临百年不遇的“大战”“大考”。铁一般的事实再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和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究其根源,也就是贯穿习近平主席历次新年贺词中的四大关键点,即坚持党的领导、紧紧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上下同欲、勠力同心;胸怀天下、世界大同。

陈水胜:退役军人事务部移交安置司处长。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