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的降临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全面建立也从这一时期起步。赵启正对我国新闻发布、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建设历程与思想主张在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之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首先,新闻发言人承担着“对内沟通公众,对外说明中国”的双重责任;其次,新闻发言人需要时刻坚定立场、澄清歪曲误解;最后,应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建设,做到既“理直”又“气和”。

赵启正曾担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和全国政协发言人。在这期间,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任务, 被国际舆论誉为“问不倒的新闻发言人”,同时也对我国新闻发布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设立了我国的发言人制度,拓展与公众沟通新渠道, 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

2003年,“非典”的降临给北京市政府乃至中央政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疫情爆发后,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也是我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标志。这次事件后, 信息发布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也被不断认知。赵启正在《新闻发布概论》一 书的序言中写道:2004年1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首次公布了62个部委75名新闻发言人及其新闻发言工作机构的通讯方式,这标志着我国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布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即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他指出,健全的新闻发布制度有利于政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有助于政府建立起贴近群众的有效沟通渠道,它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国力日益增强,我国日趋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和公众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信息,不断完善的新闻发布制度也是维护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重要保证。

当下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日趋成熟,从发言人种类上看主要包括政府新闻发言人、外交新闻发言人、社会团体新闻发言人、企业新闻发言人、文教医疗部门新闻发言人等。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面临着诸多新考验,在这个阶段,赵启正关于发言人制度建设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对内沟通公众,对外说明中国”的双重责任日益凸显;第二,作为中国政府形象的代表和具体体现,新闻发言人需要时刻坚定立场、澄清歪曲误解;第三,日趋复杂的形势尤其是国际形势对新闻发言人自身能力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赵启正曾说:“新闻发言人不是人,而是一项制度。”作为“制度人” 的新闻发言人在诠释公共利益、把握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公共外交思想。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新一轮考验来袭。中国政府从发现不明肺炎到此后不间断地面向公众、面向世界公开信息已展现出值得称赞的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但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历史条件下,中国仍面临诸多挑战。回顾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及思想主张,在当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双重责任:对内沟通公众,对外说明中国

在《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一书中,赵启正指出:“新闻发布兼有对中国公众的政务信息沟通和向外国媒体说明中国的双重任务。”完善的新闻发布制度对内能够提高政策透明度,加强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互动,凝聚人心, 增强公信力;对外能够说明中国真实情况,消除疑惑,促成共识。

以“SARS”事件为例,中国政府以快速的反应力和应对力使这场危机转危为安。2003年的春天令很多人刻骨铭心,突如其来的疫情侵袭了中国大地,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考验,国内有关机构起初显然措手不及,一度造成社会恐慌。当时的中国也突然成为国际社会的关注焦点,一些西方媒体将天灾刻画为人祸,导致中国经济和国际形象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危机,中国政府快速作出应对,撤销相关负责人,重新核定相关数据,举行新闻发布会,增强信息透明度。这些举措不仅稳定了国内情绪,形成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抗击“SARS”的民族凝聚力,同时也向国际社会说明了真实的中国情况,塑造了务实果敢的政府形象。当时来中国的一位世卫组织专家领略了中国面对“SARS”危机的智慧与勇敢,本打算只在中国呆一星期的他最终在中国呆了45天。

因此,及时、有效的新闻发布是引导国内外舆论的有力方式,既要保证给外媒提供足够的信息,也要重视国内媒体的需求。赵启正2005年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专访时提到,要区分“丑事”和“突发事件”两个概念。突发事件不一定是丑事,但却是令人痛苦的或是造成巨大损失的,比如疫情、地震、海啸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遮遮掩掩,而要及时地告诉家属和公众。有时越是遮掩越会适得其反,发言人只发布目前掌握的信息也好于三缄其口,尽早发布便会掌握主动权。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