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中华总商会”支持公共外交的启示

总结肯尼亚中华总商会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支持公共外交的个案经验,对今后中国民间组织更加有效地支持公共外交提供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注重发挥和完善华侨民间组织的“联络中心”作用。华商会本身是由所在国境内的中资企业、经销商自发组成的民间团体。为方便商会成员开展经营活动,商会往往会积极拓展当地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各界人士建立广泛联系,它的非官方身份有效避免了当地的政治性猜忌。纵观肯尼亚中华总商会在此次疫情期间支持公共外交的路径,正是凭借其丰富的人脉资源, 才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搭建起民间与官方、民间与民间的交流平台,这既能有效帮助国内抗疫,又能促进国家间的医疗合作,肯尼亚中华总商会的公共外交成为中肯官方卫生外交的有益补充。

其二,维护民间组织自身形象,把“民心相通”工作做实做透。肯尼亚中华总商会带领华侨华人以身作则的实例表明,良好的商会群体形象在应急公共外交的情境下能够避免产生负反馈,从而维护国家的正面形象。华商会在对象国经营时的“融入策略”,不仅有利于树立民间组织自身的形象,而且有利于成为国家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肯尼亚中华总商会在肯尼亚的良好形象是其开展公共外交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平时工作做得扎实,关键时期就会发挥实际作用。因此,促进“民心相通”始终是民间组织支持公共外交的切入点和最终归宿。

最后,建立媒体发声渠道是民间组织扩大影响力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下,社交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和价值空前凸显。在此次组织和实施应急疫情物资的捐赠活动、促成并协助中国对肯尼亚疫情防控物资的捐献、协调与排解华侨捐献抗疫物资滞留海关的问题等具体公共外交活动中,总商会自身掌握的社交媒体发挥了“喉舌”作用。

总之,肯尼亚中华总商会在应对此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过程中,积极有效地支持公共外交的经验充分表明:华侨组织、尤其民间商会组织,作为公共外交的行为体之一,在促进民心相通、化解矛盾、构建和传播国家正面形象、推动国际社群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等方面大有可为。

王泽壮: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安徽大学西亚北非研究中心教授。

匡泽玮:安徽大学西亚北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公共外交季刊》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