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开始在中国实施美国文化中心项目,2014年,文化中心数量达到24个,项目发展达到高潮。美国文化中心通过举办讲座、开设课程以及开展文化活动的方式推广美国价值观。本文以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为例,回顾了美国文化中心的建设背景、运作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美国文化中心是美国对华公共外交的一次新的尝试。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开展了包括富布赖特项目、汉弗莱项目、国际访问者项目以及和平队项目(中美友好志愿者)等一系列公共外交项目,这些项目加强了世界各国对美国社会的了解,为提高美国国家形象发挥了一定作用。中国是美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目标国,除了上述项目, 2010年美国开始在中国部分高校实施美国文化中心项目。在运作九年后,2018年美国国务院不再拨款,此项目处于暂停状态。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后文简称“川大中心”)成立于2010年,是设立最早的美国文化中心,见证了美国文化中心发展的全过程。本文以川大中心为例,在回顾项目的建设背景、运作特点以及存在不足的基础上认为,美国文化中心的自身缺陷,是其处于停滞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

美国文化中心建设背景

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双方签署《中美联合申明》,一致同意把设立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列上日程。2010年5月25日,由刘延东国务委员与希拉里国务卿共同主持的第一届中美人文交流磋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为了建设21世纪积极的中美关系,双方期待共同拓展人文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与此相契合,2009年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成立。亚利桑那州立大学2010年提出,希望在四川大学建立美国文化中心。

建设美国文化中心的设想立即引起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支持。2010年10月,时任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John Huntsman)计划专程前往四川大学参加美国文化中心揭牌仪式,后因参加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初选提名离京回国,没能如愿。美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文化参赞宋柯(Thomas Skipper)先生等一行四人,在驻成都领事馆总领事等官员陪同下,参加了当年12月13日在四川大学的揭牌仪式,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由此正式成立。

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正式成立后,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了两轮招标公告,鼓励美国大学提出申请,与其在中国的伙伴高校合作,设立更多的美国文化中心。至2014年底,二十四所美国高校或机构参加了此项工程,在中国布局美国文化中心的工作基本完成。在北京大使馆以及其他五个领事馆管理的六个领事区的每个领区均布局了数量不等的美国文化中心,基本覆盖中国主要城市。

美国文化中心的目标与运行机制

美国文化中心的目标与美国公共外交的目标相一致。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于2010年在发给美国文化中心成立的贺词中说,“……该中心在两国人民心中将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帮助两国人民互相加强了解,从而更积极有效地应对国际事务。”美国大使馆文化参赞宋柯在揭牌仪式上谈到美国文化中心的目标时也表示,“我们的合作基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这一了解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沟通,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交流。我们希望美国文化中心将会很快成为一个学生们愿意光临的地方,在这里大家可以有所学、有所知,并共同成长,投身到各类文化交流项目中来,为此该中心将发挥积极作用。”四川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美国文化中心美方主任对美国文化中心的具体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表述:第一,通过中国与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推进对美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并讲述美国故事;第二,通过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超越肤浅的流行文化,彰显美国经验,通过基于比较或跨学科视角的多种投送方式展示美国价值观;第三,支持各中心独立开展学术研究,促进各中心个性化特点建设,为各中心共享资源以开展最佳实践提供网络化服务。

在组织形式上,为了把全国二十余个中心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更有效率的公共外交网络,美国驻华大使馆委托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作为总召集人,从2012年开始每年夏天在中国举行美国文化中心年会,商讨各中心之间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并分享成功经验。2012年年会在北京召开;2013年在上海召开;2014年在深圳召开;2015年在西安召开; 2016年在广州召开;2017年在长春召开。美国文化中心年会成为联系各个中心的纽带。

在经费来源方面,美国文化中心主要由美国国务院拨款。美国国务院给予每个新建立的中心大约十万美元作为启动资金,资金划拨到美方高校管理使用。每次年会上,美国驻华大使馆会宣布下一个年度经费申请计划,按照各中心年度活动计划的可行性,经过评估后,给予大约5万美元的经费资助。此外,福特基金会从2013年至2015年资助38万美元,用于连续三年美国文化中心年会的相关经费支出。鲁斯基金会则提供了一笔75万美元的费用, 一方面资助各中心走出高校、进入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资助课程建设,在中国高校开设若干门美国文学、文化课程。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