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公共外交肇始于冷战时期的杜鲁门政府,作为与传统武力对抗形式不同的软实力工具,对外援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平队”志愿服务组织是肯尼迪“和平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抓手。一方面,它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安全利益为首、经济利益为辅,同时强化公共外交,塑造美国的良好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和平队”组织是美国渗透社会主义阵营、遏制共产主义蔓延的冷战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公共外交角度对这一组织的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

绪论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外交形式,从“高政治”层面看,其作用首先体现在运用国家权力,产生国家需要的政治结果;其次在于通过“改变认知”发挥权力作用;再次则拓展国家的海外安全利益(周鑫宇,2015)。从“低政治”层面看,美国国务院将这一名词定义为“由政府发起交流项目,减少其他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产生错误观念,提高美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影响力,进而增进美国国家利益的活动”(唐小松、王义桅,2003)。

美国公共外交肇始于杜鲁门时期,并于肯尼迪时期得到重要发展。“和平战略”是肯尼迪政府的主要对外政策,在“美国至上”思想和杜勒斯的“和平演变”思想的基础上,与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和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一脉相承。其创新之处在于,肯尼迪将之前一贯作为政策口号的“和平演变” 付诸实施,推出一系列对外援助政策并注重该思想的现实运用。其中,“和平队”是“和平战略”中极具代表性和战略意义且延续至今的援助项目。

肯尼迪“和平战略”中的“和平队”组织

“和平队”组织与肯尼迪密切相关。1960年,肯尼迪在竞选总统时便提出组建“和平队”的战略构想,体现了他对第三世界外交政策的调整。

肯尼迪“和平战略”中的对外援助内容

在“和平演变”思想指导下,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实行“两手抓”战略:“一手拿箭”,即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保持军事优势;“一手拿橄榄枝”,即利用和平手段促使其向资本主义靠拢。由此可见,“和平战略”既不同于杜鲁门时期经济援助为主的援助模式,也不同于艾森豪威尔时期偏重军事援助的模式,而是双管齐下,重点关注发展援助和技术援助。

首先,设立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规划并管控美国对外援助的具体实施和行动细节。其次,出台《1961年对外援助法》——为美国的对外援助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依据。该法案规定,“美国的对外援助不仅局限于狭义的发展工作,还包括对外国政府在军事、安全、教育、文化、信息等领域的支持”(周弘,2002)。

与之前美国政府的对外援助政策相比,肯尼迪时期显现出长远性和全局性的特征,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对外援助制度,并形成了延续至今的项目结构,也对国际援助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平队”组织在肯尼迪“和平战略”对外援助中的地位

“和平队”是肯尼迪“和平战略”对外援助中的重要战略工具。为弥补冷战时期美国外交的不足、拓展外交空间,肯尼迪政府希望“和平队”能够达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公共外交目标:第一,传播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争夺势力范围;第二,改变美国在受援国的负面形象,矫正其扭曲的国家形象;第三,获取发展中国家地区的一手资料。

因此,“和平队”是联系美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服务于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这些获得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援助来改善南北关系,掩盖其作为美国安全战略工具的实质,间接推动建立美国单极霸权体系的进程。

1  2  >